1949年7月的一天,刘亚楼,时任十四兵团司令员,刚刚从聂荣臻的办公室出来,匆匆忙忙地开车赶往十三兵团政委肖华的住处。尽管两人有着不小的工作差异,刘亚楼依旧怀揣着一份复杂的心情,希望能与肖华就某些问题进行沟通。然而,肖华对刘亚楼的到来并没有表现出预期中的热情,反而一开口就直截了当地说道:“如果你有建议,最好提前和我沟通一下,别做完了事情再来和我说。”这一开场让刘亚楼感到有些意外,但也没过多计较,随即笑着回应道:“如果提前沟通,那我们空军就找不到肖政委你了。”他坦言,自己这几天认真反思,觉得大家对他工作上的评价有一定道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显得过于霸道,偶尔会影响到团队的和谐。
肖华听后神情变得严肃,立刻反问道:“既然你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为何不改正呢?”刘亚楼被肖华的直率言辞稍微有些震惊,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解释道:“其实,大家误解了我,很多事情一传十、十传百,事情就变得越来越严重。”肖华听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毫不客气地说道:“你说这些可不是为自己开脱吧?四野的同志们谁不知道你的脾气?如果只有少数人说,可能会有误解,但大家都这么说,而且林总也说过这件事,几乎已经是定论了。”
刘亚楼听到这里,不由得摸了摸自己的头,笑着对肖华说:“你了解我,我们一起工作时,我可是没对你发过脾气啊。你说的那些事我都同意。其实,我有时候会急,尤其是找不到共识,或者思路跟不上,我就会有些着急。”经过这一番解释后,肖华的脸色才逐渐缓和,露出了笑容,最终同意了刘亚楼的提议,接受了担任空军政委的任务。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和周总理等领导人就已经开始考虑空军的组建工作。刘亚楼被毛主席亲自钦点为空军的首任司令员,并且为空军的领导班子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刘亚楼深知,组建一个新的军种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光凭自己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建议,要求肖华担任空军的首任政委。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周总理的批准。
然而,事发的突如其来让肖华有些措手不及,刘亚楼和军委也没有提前与肖华进行沟通。这一缺乏沟通的举动,令肖华感到有些压力,因为刘亚楼的强势个性让许多人都不敢轻易与他共事,而肖华自己也担心无法和刘亚楼打成一片。刘亚楼知道这一点,因此,他考虑到如果肖华不愿意接受这个职位,那么选择合适的搭档就会变得非常棘手。因此,他决定采取一种“先做决定后沟通”的方式,逼肖华做出回应。最终,肖华虽然感到意外,但也最终接受了这个挑战。
刘亚楼提议肖华作为自己的搭档,是从工作能力和实际需要出发的。在四野时期,肖华已经展示出了过人的才干,深受各方好评。刘亚楼与许多同事的关系并不融洽,但与肖华却没有发生过任何冲突。两人在东北时期曾有过短暂的合作,那时刘亚楼发现,肖华是唯一一个可以和他无缝合作的人。这一份默契也让他深信,肖华才是自己最合适的搭档。
在肖华上任后,两人携手共事,为空军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在刘亚楼的领导下,空军迅速崭露头角,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刘亚楼也能放手去抓军事工作,而肖华则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与政治保障。
然而,事情并非总是按预期发展。某天,刘亚楼风尘仆仆地来到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办公室,这位罗荣桓是刘亚楼在四野时期的老上司,刘亚楼因此对他十分尊敬。尽管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刘亚楼却难掩内心的焦虑,他直接向罗荣桓表达了自己对干部任命的不满。当时,肖华被军委调任为总政治部副主任,离开了空军政委的岗位,刘亚楼对此感到十分不满,因为他和肖华之间的配合默契无可替代。
罗荣桓听后笑着回应道,早前他就和刘亚楼有所沟通,并提前打过招呼。可是刘亚楼显然并不认同这种方式,他坚持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同意过这个调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由。罗荣桓耐心地解释道,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军队的长远发展,刘亚楼则被迫沉默。虽然刘亚楼心中的不满依旧没有消散,但他也知道,罗荣桓的话已定,他无力改变这一局面。最终,刘亚楼也只能无奈地告别,虽然内心不悦,但他知道,这一切都只能顺其自然。
罗荣桓对刘亚楼的脾气早有了解,笑着看着他离去,心里明白,刘亚楼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也不过是一阵风而已,很快就会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