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与中共的支持下,创办了黄埔军校。这所军校培养了大批国共两党名将,被誉为近现代军事人才的摇篮。黄埔一期的学员经过严格筛选,前六期虽然都培养了不少后来在新中国的军界中有影响力的人物,但其中成就最为显著的,非黄埔第一期的学员莫属。黄埔第一期涌现出了元帅、大将等五位在新中国被正式认定为军事家的军人,第一期学员的成就可见一斑,堪称最辉煌的一期。
一、“布衣元帅”徐向前
黄埔一期的招生异常严格,首先要通过本地的初试,再到上海的复试,最后才是广州的终试,经过三轮选拔,许多人都未能通过。仅仅在广州的终试中,就有三分之二的考生未能通过,可见招生的难度之大。徐向前听闻黄埔军校成立后,与五位山西的老乡一道报考。作为一名曾任教小学的普通教师,徐向前在语文和政治方面成绩较好,但数学几乎是白卷,综合成绩较为平庸。尽管他自己觉得无望被录取,但当揭榜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了录取名单上。这背后,孙中山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孙中山认为,北伐战争即将展开,而北方考生稀缺,因此需要对北方考生进行适当的倾斜,从而迅速推动北方的革命进程,这也是徐向前能够被录取的重要原因。
最初的徐向前并不显眼,虽然他参加了东征北伐,但始终缺乏显赫的战功,几乎未引起外界的关注。甚至在广州起义中,他也仅仅担任了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队长职务。后来他参与了海陆丰的游击战,虽然担任了红四师的师长,但这个地区的知名度往往归功于彭湃。然而,天赋总会显现,1929年,徐向前带领部队顺利进入鄂豫皖根据地,开辟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仅用两年半的时间,他便从副师长升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徐向前凭借其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带领八万大军突破敌军的围攻,击败了川军20军,创造了我军大兵团作战的先例。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尽管徐向前未必每次都能独当一面,但每当中央派遣他执行任务时,他都能够圆满完成任务,表现出色。1955年,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名副其实,功勋卓著。
二、“全面人才”陈赓
陈赓的起点要高于徐向前,他进入黄埔军校几乎是直接被录取的。在此之前,他曾在程潜主办的陆军讲武堂学习。由于讲武堂的教学设施和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陈赓等人很快就转到新成立的黄埔军校。在军校中,陈赓以人际关系广泛和深厚的军事素养而闻名,成为了“黄埔三杰”之一。南昌起义时,他担任了营长,按理来说,他的职务发展不应该低。然而,命运并不总是如他所愿,在起义途中,陈赓不幸中弹负伤,前往香港、上海治疗。待他恢复后,周恩来将他留在了特科工作,这让他错失了积累战功的机会。
直到1931年9月,陈赓才被派往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四军13师318团团长,而此时徐向前已经成为了红四军的军长,二人差距明显。虽然陈赓在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升任红四方面军的参谋长,但由于负伤被送往上海治疗,再次错失了大好的机会。尽管他得到国民党高层的庇护,迅速恢复自由,但直到他进入中央苏区后,他仍然未能得到足够的信任,坐了整整一年的冷板凳,直到陕北才被任命为红一师师长。
陈赓的军事才能无可置疑,抗战期间,他出任了386旅旅长,并取得了不小的战功。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陈谢兵团指挥官,一直是中央的战略预备队。战后,陈赓继续活跃在国内外的战场,在越南和朝鲜等地打击西方列强,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1955年,陈赓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一代名将。
三、“有两杆子”左权
毛泽东曾评价左权是“有两杆子的人”,其中“两杆子”指的就是“笔杆子”和“枪杆子”。左权不仅在军事指挥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他的文才也是一流的。在国共谈判中,蒋介石曾在与周恩来的对话中提到,左权是难得的将才,指挥能力极强,堪称国军中少数几位能与我军将领抗衡的人物。左权担任过红一军团代军团长、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等重要职务,并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色。
然而,在1942年5月25日,左权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成为八路军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为了纪念左权的贡献,新中国将他列入36位军事家之中,足见他的影响力。
四、“首个军长”许继慎
许继慎,黄埔一期学员中的佼佼者,早年曾是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尽管他进入鄂豫皖苏区的时间比徐向前稍晚,但由于他的出色能力,他很快被任命为红一军的军长,成为黄埔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军长的人。这个记录直到1936年胡宗南才突破。
可惜的是,许继慎在1931年遭遇了张国焘的排挤,最终被捕并在白雀园惨遭杀害。尽管如此,许继慎的贡献没有被遗忘,1945年,许继慎获得平反,并被追认为烈士。1955年,他的名誉得到了恢复,成为新中国的英雄之一。
五、“红军名将”蔡申熙
蔡申熙在东征、北伐和南昌起义中都表现突出。1930年,他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红十五军的军长,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蔡申熙与张国焘的关系较好,并未遭受不公对待。可惜的是,蔡申熙在1932年指挥战斗时,不幸牺牲,年仅26岁,未能继续他辉煌的军事生涯。他的英勇事迹被后人铭记,成为革命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