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21日,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与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合编,正式成立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到了1949年2月,这支部队进行了改编,成为了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在二十军成立后,这支部队迅速投入到渡江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随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二十军不仅在军事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在战略与战术部署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成为了渡江战役顺利进行的关键力量。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英雄人物,便是曾在二十军担任副军长、军长等职务的张翼翔。在渡江战役的准备过程中,张翼翔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做了大量细致而周密的工作。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战术的部署上,更体现在对部队士气的激励与战斗意志的培养上,可以说,他的努力为最终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张翼翔,后来也担任过二炮司令员等重要职务。那他的一生,又有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呢?
张翼翔于1914年出生在湖南浏阳。从小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张翼翔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投身于爱国救国的革命事业。1928年,仅14岁的张翼翔就加入了共青团,而一年后,他正式加入红军,成为红三军团的一员,并参与了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帮助建设和巩固了中央苏区。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张翼翔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他的革命信念也日益坚定。
1932年,张翼翔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两年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张翼翔与中央红军主力一起开始了艰苦的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在陕北,他参与了根据地的建设,并在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调任红六军团军团部参谋等职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翼翔进入抗日军政大学进行学习。1938年,张翼翔受延安指示前往南方,投身于新四军的建设工作。
张翼翔加入新四军后,担任了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参谋、新四军第四支队教导大队大队长等职务。在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张翼翔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副旅长,开始活跃在浙东地区。他通过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带领部队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抗日胜利后,张翼翔奉命北上前往东北,途中因为形势的变化,他决定留在山东。在山东期间,张翼翔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最为人知的一次便是1946年,国民党加大了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为了支援中原和苏皖边区的斗争,山东野战军决定发起夺取泰安的战斗。张翼翔亲自上前线,指挥部队在炮火纷飞的环境中展开攻击,最终成功夺取泰安。这场战斗成为山东野战军攻坚战的经典案例。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张翼翔被任命为副军长,后来升任军长。此时,二十军已进入了渡江战役的准备阶段,张翼翔积极投身到各项工作中,组织收集船只,开展技术演练,并派遣侦察部队掌握敌情,确保作战顺利进行。在他的精心筹划下,渡江战役如火如荼地展开,二十军迅速渡过长江,攻势如破竹,敌军闻风而逃,为战役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张翼翔担任了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总参军训部副部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55式军衔”体系下的首批中将之一。1968年,张翼翔转任铁道部司令员,随后于1969年调入二炮,担任了二炮第三任司令员。值得一提的是,张翼翔成为二炮历史上第一位中将司令员,在他的带领下,二炮逐渐崭露头角,发展壮大。
张翼翔在二炮的工作,为其发展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注重军事技术与战略的创新,推动了二炮的各项改革与发展,极大提升了其战斗力。1975年,张翼翔卸任二炮司令员后,继续为中国的军事事业贡献力量,担任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一职,直至1985年离休。晚年的张翼翔主要居住在北京,并于1990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
回顾张翼翔的一生,他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位杰出军事领导人,更是一位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他的革命经历与军事成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