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您是不是不拿我当部下了?”肖永银在说这句话时,几乎是带着哭腔的。这位曾在战场上经历生死、毫不流泪的硬汉,为什么会在此时情绪如此失控?他和刘帅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如此激动的事情呢?
肖永银,1917年出生,参军时年仅13岁。肖永银的父亲是一名革命者,他在五岁时失去了母亲,便与父亲相依为命。那个年代,参与革命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稍有不慎就可能丧命。可在父亲的影响下,年轻的肖永银却从未感到害怕,反而深深受到革命理念的鼓舞。后来,父亲也为革命献出了生命,肖永银便成了孤儿。没有亲人依靠的他只能选择留在村里,但由于父亲是革命者,他经常受到村里人的欺凌。13岁的肖永银,趁着父亲的革命精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毅然参军,投入到改变社会、推翻旧秩序的伟大事业中。
刚入军营时,肖永银担任红四方面军的勤务员。他个头不高,年纪尚小,根本不适合拿枪上战场。像他这种年龄的年轻士兵,通常都从勤务兵和通讯员做起,待他们稍长一些,才有机会进入战斗行列。第二年,红四方面军不得不放弃鄂豫皖苏区,踏上了前往川陕的新征途。年轻的肖永银没有畏惧艰难困苦,他跟随部队,跨越了三千里艰险的道路,抵达了新的根据地。然而,这里的安宁没有持续多久,四川的刘湘很快对我军展开了猛烈的围攻。红军的抵抗也十分顽强,尽管如此,我军依然节节败退。
当时,肖永银作为33团的号兵,目睹了无数战友倒下。心中极为痛惜,他决心与敌人殊死一搏。于是,他向团长请求了两个连队,坚决表示即使阵地失守,他愿为此付出生命。团长被肖永银的决心所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肖永银带领两个连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打乱了敌军的阵脚,反击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正当肖永银准备凯旋归来时,一颗子弹从敌人的枪口射出,击穿了他的胸膛。
尽管伤势严重,肖永银并没有就此放弃,立即有人赶来进行抢救。然而,子弹穿透了他的肺部,伤情十分危急。根据军队的规定,重伤员通常要被就地安置,但团长显然不忍心放弃肖永银。在他犹豫时,许世友突然出现,看到团长的难处,询问发生了什么。了解情况后,许世友毫不犹豫地指挥将肖永银抬上担架,继续带着他离开战场。正是因为有了许世友的及时援手,肖永银才得以幸存,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肖永银与刘帅的相遇,发生在一次长征途中。当时,肖永银正随军从祁连山返回延安,而刘帅则负责接应援西军。西征期间,红军长途跋涉,虽一路险阻,但并未放弃对改变命运的执着。由于肖永银在此前的战斗中表现优秀,他受到了30军军长程世才的重视,担任了30军的警卫排长。
然而,西征的初期形势并不如人意。红军在祁连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打击,敌方马家军迅速展开了反攻。马家军虽然装备不强,但以骑兵为主的机动能力极强,且敌人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使得我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经过激烈的讨论,西路军决定分头突围,化整为零。肖永银被派遣执行回到中央的任务,随队与陈明义一同突围,带着一封由徐帅亲自递交的信件。
为了回报徐帅的信任,肖永银与陈明义一路上忍饥挨饿,甚至在困境中忍耐着身体的极限,靠着挖草根、剥树皮勉强维生。几个月后,他们终于抵达了援西军司令部。当刘帅得知西路军成员回来了,立刻迎接他们。看到肖永银和陈明义形容枯槁、满身风霜,刘帅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并紧紧握住了肖永银鲜血淋漓的手。肖永银递上了徐帅的亲笔信,并表示自己完成了任务,没有辜负徐帅的信任。刘帅内心感慨万千,深知肖永银是个不可多得的栋梁,于是决定将他调入自己的部队,开始与他并肩作战。
此后的岁月中,肖永银以勇敢、坚毅的性格和在战场上无畏的姿态,在解放战争、朝鲜战场中立下赫赫战功。在解放战争的“大别山战役”中,肖永银担任了先锋部队,成功帮助大军渡过汝河,打破敌军封锁。而在上甘岭战役中,肖永银的英勇表现也为15军赢得了威名。
直到1955年,肖永银被授予少将军衔,但在他心中,依然最看重的,是他与刘帅、徐帅以及许世友之间的深厚情谊。1970年,肖永银再次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情谊。当刘帅在一次前往南京的途中,肖永银急忙前往接站,一眼便看出刘帅的忧虑。看到刘帅神情低落,他焦急地问:“首长,是不是不拿我当部下了?”刘帅叹了口气,解释说这次前来南京是临时决定,到了南京才会有许多事需要肖永银帮忙。
肖永银始终坚守着对刘帅的忠诚与感激,他深知,正是这些深厚的战友情谊,才造就了他的一生。不论未来如何,肖永银的名字,始终与那些革命的岁月和无畏的精神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