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原著中,马超的出现的确让刘备和诸葛亮对他产生了足够的重视,甚至感到一丝畏惧。原因非常直接且清晰:马超曾在之前与曹操交战时,打得曹操狼狈不堪,而刘备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弱于曹操,但他却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压倒曹操。因此,当面对马超时,刘备和诸葛亮选择先对这位敌将保持警觉,未尝不可。
那么,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马超带兵而来,刘备自己也并非没有兵力,为什么不直接发动全面战争,决一死战,而要让诸葛亮通过激发张飞的斗志来进行一场武将单挑呢?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通过两军的冲杀来分出胜负呢?
单挑的战术意义不容忽视。如果两军直接展开冲杀,虽然可能能取得胜利,但伤亡也将极为惨重,通常情况下是敌伤我也损,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甚至双方实力遭到重创,没有谁能从中获得绝对的优势。而如果先由武将进行单挑,胜者不仅能极大地鼓舞自己军队的士气,而且能让敌方的斗志顿时低落。这种“此消彼长”的局面往往让战局的转折变得更加迅速且有利于胜方。
历史上,马超与吕布等猛将多次采取这种策略:先击败敌方主力武将,再率领士兵冲阵,这种胜者带着荣耀和气势冲入敌阵时,敌兵往往会畏惧退避,最终导致敌军的崩溃。这种胜利的先兆,正是为什么战前必须进行武将单挑的关键原因。
从实际情况来看,刘备身边并非只有张飞一位武将能敌马超。关羽和赵云的实力,理论上都足以与马超一较高下。事实上,二人的战斗能力都强于大多数同侪,若要较量,马超未必能够轻松占到便宜。但是,从《三国演义》的演绎角度来看,关羽和赵云在当时并不在刘备的身边。若要从千里之外调动他们来与马超决斗,不仅浪费了大好战机,而且在战斗的后勤保障上也存在极大的困难。因此,战时刘备和诸葛亮的选择自然落在了当时亲近身边的将领身上。
在刘备的麾下,除了张飞,魏延、黄忠、李严等将领也是可选的选择。但张飞被选为首战之将,除了他与刘备的结义兄弟情义,也因为若张飞战胜马超,必定能大大提升刘备阵营的士气。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张飞是唯一的选择。诸葛亮对马超的评价较高,认为他在武力上强过张飞,这也是他激励张飞单挑之前的原因。但事实上,黄忠在与关羽对抗时,毫不逊色,若将他置于战场上,或许能与马超激战数回合也未可知。
另外,李严虽是一名新降之将,却也拥有不容小觑的实力。在他与黄忠的单挑中,尽管黄忠未能在短时间内拿下李严,但李严能够和黄忠交锋四五十回合而不露明显败象,这足以证明他的战力非凡。若刘备将李严派上战场与马超交手,结果未必会轻易分出胜负。李严未必能迅速击败马超,但其防守之力至少可以抵抗一段时间。
此外,魏延虽屡次出战,但他在与马岱的交手中受伤,已不再具备与马超较量的条件。所以,尽管魏延在战斗中表现勇猛,但他已经不适合担此重任。
总体来看,诸葛亮对马超的武力评估显然偏高。若没有张飞参战,黄忠和李严也能有效地抵抗马超,并且在单挑时,马超未必能轻易获胜。事实上,黄忠与马超之间的战斗可能会打到天黑,也未必能分出胜负。换句话说,张飞并非唯一的选择,只是他因个人情感和战略考虑,被诸葛亮选为首位。
因此,最终的结论是,马超的武力值或许被孔明高估了,若张飞不出手,黄忠、李严甚至魏延等人,都具备与马超抗衡的潜力,马超的胜利也并非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