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分析,使馆之战的延续,实际上是因为载漪违抗了慈禧太后的旨意,指示董福祥带领甘军继续进攻。而使馆之所以长期未被攻占,正是因为慈禧指派荣禄暗中策马保卫,使得董福祥的进攻受到制约。慈禧在事后回顾这段历史时,便将攻打使馆的责任推给了载漪等人。吴永在《庚子西狩丛谈》一书中记载,慈禧曾向他表白:“原本我并不打算与洋人彻底闹翻。尽管一度,因洋人压迫过于强烈,我也曾心生愤怒,但即便没有直接阻止他们,我始终没有让他们肆意妄为。当愤怒稍有平息,我便开始收回余地。如果真让他们尽情为所欲为,难道一个使馆还攻不下来吗?”吴永认为,这段话“是真情流露”,许多学者也普遍认同,并常常引用这番话。
1. 究竟是谁下令攻打使馆?
实际上,虽然冲突规模不大、持续时间也不长,但总体来看,甘军对清政府的停火命令还是有所遵守的。如果甘军真的是按照载漪的命令,而非慈禧的指令进行战斗,他们绝不会在攻占肃王府即将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突然停下进攻。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决定攻击使馆的并不是载漪,而是慈禧。那时,慈禧太后是清朝政治的最高权威,一旦她决心进攻使馆,即便是一直主张保护使馆的荣禄,也不得不违心指挥部下继续猛烈进攻。而当慈禧决定停火时,连一向强烈排外的董福祥,也不得不忍痛命令手下罢兵。除慈禧之外,谁能有如此大的操控力?
2. 慈禧为何要攻打使馆?
胡绳曾提出,使馆之战是“慈禧太后为了愚弄和陷害义和团而挑起的战争”,其目的在于“消耗和发泄义和团群众的反帝情绪和力量”。一方面,慈禧希望通过这场战争暂时转移义和团的锋芒,另一方面,她也借此机会“借刀杀人”,将大量义和团成员送入外国军队的枪口下。这一观点为一种假说:慈禧之所以下令进攻使馆,是为了给外国施加压力,迫使列强接受她的和谈条件。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军事压力一直心存恐惧。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面对列强的军事压力,始终未有全面抵抗的决心,反而倾向于寻找外交途径尽早结束战争。到了八国联军侵华时,面对世界八大强国的联合进攻,清政府更是没有持久抵抗的勇气。因列强以保护使馆为出兵理由,清政府也将使馆的安全视为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关键。就在战争爆发前,慈禧太后曾于6月16日命令荣禄率精兵保护使馆,力求缓解中外紧张局势,避免战争爆发。
3. 为什么清军对使馆的攻势如此犹豫?
6月30日,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祖谋向朝廷上奏:“如果攻克使馆,洋兵必会将使馆人员一网打尽,外交使节也应设法生擒,切不可错失此良机。”当然,朱祖谋的建议并不代表清政府的官方立场,但清政府的军事部署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朱的主张相符合。清军对英使馆的攻势异常克制,几乎没有造成太多伤亡,这似乎是为了确保英使馆内的各国使节的安全。清军集中进攻的重点反而是肃王府,似乎意图先攻占肃王府,将英使馆围困在其中,给外国公使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窦纳乐的报告曾提到:“一旦肃王府失守,英使馆几乎无法防守。”而对于法使馆的猛烈进攻,清军显然是想通过这场战斗展示自己的攻城能力,对外国使节施加心理压力。总的来看,慈禧发起的进攻并非意图摧毁使馆,或是屠杀使节,而是将使馆置于“随时面临危险”的境地,以此对列强施加压力,迫使其同意停战。
4. 天津战役对使馆战事的影响
在天津战役期间,清朝高层指示:“必须加派更多队伍,严禁团民继续向各国使馆开火。”这一行动表明,慈禧及朝廷在对外策略上已经有所调整,尤其在天津战役过后,情势急转直下。
5. 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的博弈
我的看法是:直到7月13日之前,慈禧下令清军攻击使馆,主要是想把使馆工作人员置于“随时可能遭遇重大危险”的状态下,以此向列强施加压力,迫使他们同意停战。然而从7月14日起,清政府突然停止了进攻,开始要求使馆人员迁往总署,并提出护送使馆人员赴天津的计划,意图借此策略诱使外交使节离开使馆,从而将他们置于清军的直接控制之下,作为和谈的筹码。直到8月10日,清政府重新发起猛烈的进攻,使馆战事才再次升温,背后的动机也更加明确——不仅是为了占领使馆,更是为了杀人灭口。
(正文完)
如果你对历史领域有兴趣,或有其他相关观点,欢迎私聊我,或者在评论区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回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