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11日,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邓颖超因病逝世,享年88岁。邓颖超同志的离世,令无数人为之悲痛,而她生前留下的两份遗嘱,也在事后被公之于众。第一份遗嘱,令世人肃然起敬,而第二份遗嘱,则让人不禁感到无法接受。
她的遗嘱究竟透露了哪些内容,使得大家如此动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这位新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邓颖超。
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生
邓颖超,作为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先驱之一,她的一生无私奉献,尤其在新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贡献巨大。
邓颖超于1904年出生在广西南宁。从小,她就亲眼见证了动荡不安的社会和百姓疾苦,这些经历让她从少年时期便立下志向,要为国家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那个时期,邓颖超投身于爱国潮流,积极参与组织了进步青年团体“觉悟社”,展现出强烈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信仰。
1925年,邓颖超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她的生活几乎完全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她为社会主义的理念与实践,甚至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鞠躬尽瘁,始终保持初心。特别是在推动妇女儿童权益、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以及改革开放等方面,邓颖超作出了卓越贡献。
邓颖超和周恩来的结合也是一个传奇。两人不仅是革命战友,更是相知相伴的伴侣。邓颖超与周恩来相识于五四时期,随着共同理想与目标的形成,他们在革命事业上相互扶持,携手前行。
1988年3月,邓颖超从全国政协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她曾表示:“虽然我已经退休,但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我依然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尽管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邓颖超依然坚持为党和人民工作,不离不弃,终其一生。
最后的岁月与深情遗愿
临终时,邓颖超不仅关心国家和党的事业,还嘱咐工作人员:“让我死后穿上那件平日里最喜欢的西装,哪怕它已经旧得不堪,依然是我最钟爱的。”她还要求自己使用周恩来曾用过的骨灰盒,表示不必浪费钱财,更希望为国家节约一点开支。
尽管病情越来越严重,邓颖超仍旧坚持关注着工作的进展,时常念叨着要“坚持党的领导”。随着病情的加剧,她的清醒时光变得越来越短。1992年7月9日,邓颖超叫来秘书赵炜,与他告别。她轻声说道:“赵炜,我和你见最后一面了。”听到这句话,赵炜几乎忍不住泪水,却强忍悲痛回应:“大姐,别这样说。”他们最后一次交流时,邓颖超似乎已经释然,心中没有遗憾。
邓颖超的身体逐渐消逝,但她内心的平静与坚韧令人动容。她没有感到恐惧或绝望,反而以一种淡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离世。她看向窗外,依旧欣赏着北京九月的美景,仿佛又回到了与周恩来一起生活的那个院子。院中的海棠花正在盛开,阳光下的一切让她感到无比的宁静与喜悦。
邓颖超用一朵海棠花写下了她对生命的温柔告别,那是她回忆中的美好时光。她将这朵花夹入厚厚的书本中,想着有一天会写一封信,连同北京香山的红叶,寄给远方的爱人。她不知道,远方的他读到这些信件时会作何感想。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空白来去,精神永存”
邓颖超的遗嘱在她去世后公开,其中第一份遗嘱定于1982年6月17日。遗嘱中,她明确表示希望将自己的遗体火化,骨灰撒向大海,不举办遗体告别会,也不举行追悼会。同时,她要求自己的房舍移交公众使用,不设故居和纪念,不希望党中央给予亲属特殊照顾等。
第二份遗嘱于同年11月5日写下,其中详细说明了关于自己遗物的处置,包括工资、房屋、文件等,她还希望在生病时不采取过度治疗。邓颖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她始终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死后便没有任何意义,身后之物更是无关紧要。
她的遗嘱字字如铁,字里行间都展现了她一生的理念与坚定的信念。邓颖超的遗体在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下,穿上了她最喜爱的那件已破旧的西装,再度拿出来时,衣服已褪色、破损,见证了她多年来不拘小节、简朴的生活态度。她的骨灰被安放在曾经装过周恩来骨灰的盒子里,于1992年7月18日,按她的遗愿撒入天津海河。
邓颖超曾以同样的方式送别了周恩来,如今她也以潇洒的姿态离世,去与她深爱的周总理重逢,去与她为之奋斗的山河、江海永远相伴。
邓颖超的一生,是“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的真实写照。她身体力行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始终恪守职责,处事光明磊落、清正廉洁。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团结人民,推翻了旧社会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梦想。
在年轻时,邓颖超曾愤怒地呼喊:“黑暗的社会里,到处充斥着争斗、腐化与不公,怎样能忍受这样的局面!”后来,她在给周恩来的信中写道:“春天过后不是秋天,何必为年龄忧虑,人的生命要与人民事业相结合,白发也不会再上你的头。”
邓颖超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死而后已,精神永存”。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