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活打卡季
“扯淡”这个词源自何处,谁发明的,恐怕至今无人知晓。然而,我一直特别喜欢这个词,因为它非常精准地表达了我对一些行为或言论的评价。尤其是在我们无法找到合适的言辞时,用“扯淡”二字往往最为得体。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扯淡”的人物,他就是李斯。李斯,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他的历史地位常常让人感到复杂。他从小师从荀子,虽然为人并不算太出色,但却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视野。李斯的才华在当时可谓是无人不晓,但他的行为和选择,常常让人捉摸不透。
在战国末期,秦国的丞相吕不韦,受到孟尝君的影响,致力于招揽人才。李斯也在这一背景下投身秦国,成为了吕不韦门下的一名客卿。在当时,吕不韦因其背景和权势在秦国可谓权倾朝野。然而,吕不韦的外来身份始终让秦国的本土贵族心生不满。很快,秦王嬴政因宫廷政变废除了吕不韦,而此举也激起了许多朝中大臣的不安。
按照常理,“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当吕不韦被打倒后,秦国朝廷的贵族们纷纷提出,所有非本国人士应当离开秦国。秦王也未加深思熟虑,便接受了这一建议,发布了“逐客令”,将所有非秦国籍的官员和人才驱逐出境。这一决策,不仅让李斯感到愤怒,也让他意识到,秦国的未来将因此蒙受巨大的损失。
于是,李斯毫不犹豫地写下了那篇传世之作——《谏逐客书》。在这篇文章中,他巧妙地提醒秦王:“历史上,秦穆公之所以能称霸西戎,是因为他用好了百里奚和蹇叔;秦孝公之所以能够变法强国,是因为信任了卫鞅;惠文王之所以打破六国联盟,是因为依靠张仪;昭襄王之所以得势,是因为重用了范雎。这些成功的君主,都是善于使用外来人才的。而今天,大王您却要将所有外来人才一网打尽,这岂不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助长敌人的气焰吗?”
李斯通过这篇深刻的辞章,表达了自己对外来人才的坚定信任和对秦王决策的忠告。最终,秦王被李斯的智慧所打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迅速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职位。李斯从此再次回到秦国,协助秦王,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李斯的故事并没有像一部正能量的剧本那样发展。就在他为秦国效力的过程中,另一位关键人物——韩非,逐渐走到了他面前。韩非,韩国的王子,也是李斯的同学。不同于李斯,韩非主张法治,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够稳定国家,强盛天下。他写下的法家经典《韩非子》,至今仍然影响着后人。
韩非见秦国强大,便决定赴秦国出使,希望能够帮助秦王实现统一大业。然而,李斯看到这一局面,心中并不安稳。他担心韩非的才华和智慧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于是便暗中向秦王进谗言,称韩非不可信,并建议将韩非除掉。
李斯的这种行径,完全违背了他曾经倡导的“信任外来人才”的理念。最终,在李斯的推动下,韩非被扣押,并被李斯秘密送去毒药。韩非误以为这是秦王的命令,最终含恨而死。而秦王在事后才得知真相,但为时已晚。
李斯通过这一手段除掉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最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然而,这样的做法,也让人对他的品格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一个曾经倡导信任外来人才的人,却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犹豫地牺牲了同学的生命。其行为的虚伪与狠毒,令人大跌眼镜。
那么,如何评价李斯呢?从他起初劝谏秦王信任外来人才,到后来的权力斗争中,冷血地除掉自己的同学,李斯的行为无疑充满了矛盾。他的故事揭示了现实中许多所谓“有远见”的人物,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个人利益毫无底线。而这样的“扯淡”式人物,虽然在某些时刻能够得志,但他们最终往往也难逃报应。李斯的最终命运,就像是对这种行为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