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慈禧宣战,洋人无动于衷,为何宣布驱逐洋人,让公使们如丧考妣?
迪丽瓦拉
2025-09-25 04:32:20
0

我叫棠棣,是一位热爱历史的爱好者,欢迎各位与我一同探讨历史,聊聊古今中外的重大事件。历史是我们的财富,朋友是我们的桥梁。君子一生,为学和交友为要!目前,清朝的朝堂上依旧激烈辩论着。慈禧太后已下定决心“以拳抗洋”,此时若再对义和团的性质有所分歧,无疑是自讨风险。

1、清醒的声音

许景澄与袁昶是主和派中少数坚决支持剿灭义和团的官员之一,他们联合上奏朝廷,指出:“当前唯一的对策,便是先清理城内的匪徒,稳定民心,安抚外侨情绪,只有如此,才能防止各国继续增兵。”目击者回忆说:“6月22日,外省各地的义和团民日夜不断涌入北京,街道上满是他们的身影,义和团队伍浩浩荡荡,几乎占满了城市的主要街道。”负责守卫北京城的某官员紧急上报朝廷,表示形势已经彻底失控,尤其是在他负责的区域,只有200名士兵在巡逻,急需增援。朝廷对此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另有一位满人官员在6月19日上奏称,义和团在白天肆意持械,街市上三五成群,抢劫杀戮,夜晚则以庙宇民居为根据地,甚至连商铺都纷纷关闭,百姓生活在恐惧中。他建议恢复保甲制度,来加强地方治安,但这个提议同样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

2、驱逐洋人的决策

6月19日,慈禧太后在第四次御前会议上,宣布决定驱逐驻京的外国人,并要求24小时内执行。她的逻辑很直接:“法术虽难以信赖,但人心却能依靠;若此时再失去民心,国家便难以立足。”她下令以列强在大沽的挑衅为由,向各国公使递交驱逐照会,通知他们如果拒绝离开,清政府将不再对其安全负责。这份照会并未提及宣战,只是简单宣布驻京外籍公使为“不受欢迎的人”。许景澄被指派带着12份照会前往各使馆,其中包括赫德爵士的那份。光绪帝在会议中感到局势紧急,起身抓住许景澄的手,恳请给更多的时间来讨论,但慈禧太后严厉斥责道:“皇帝,放手,不要耽误事!”在这次会议上,主和派和主战派都未对驱逐洋人的决定提出异议,这表明双方在这一点上达成了某种妥协。值得一提的是,主和派中的联元曾在第三次御前会议上为反对开战冒过生命危险,而这次他再次站出来,激烈表态反对与外界开战:“法国以传教为名,若为此开战,只会激怒法国,根本不应与其他十一个国家结仇,若真如此,国家将面临极大危险。”据恽毓鼎的记载,联元此时已是声泪俱下。可惜,主张与外界和解的联元最终未能得到慈禧的采纳,太后随即命令加强宫墙防卫,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战争的阴云已经迫在眉睫。

3、驱逐洋人的背景

6月19日,荣禄得到批准,于次日面见使臣,商讨洋人离京的具体安排。荣禄在信中提到,自6月18日接到裕禄关于外国人强索大沽炮台的报告后,主和派的人几乎完全保持沉默,不敢再表达任何观点:“凡是对局势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与各国争执无法收场,大家都认为这样的人是汉奸。”他本人却依旧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能够通过与使臣的会面达成某种转圜之策。荣禄显然是真心想让外使平安到达天津。而与此同时,军机章京连文冲则在加紧拟定宣战的诏书,他的文笔恢弘大气,用“离骚”体长篇列举洋人的不当行为,激起了全国军民的抗争热情。

4、洋人的态度

赫德爵士在6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窦纳乐依然相信,庆亲王和荣禄受到了太后的信任,认为中国政府最终将对外示好。”然而,最让他们沮丧的是,公使团对大沽炮台事件以及杜士兰的“最后通牒”知之甚少,公使们最担忧的是,根据中方的照会,大沽是否已被攻占仍不清楚,外界信息的混乱令他们无法判断局势。大多数外国公使认为,联军在大沽炮台的要求过于苛刻,中方已坚决拒绝,所以才会引发驱逐洋人的行动。此时,中方已明确表示,不再对外国人的安全负责。窦纳乐认为,这是中国政府通过“委婉”的方式告诉他们,留在中国的外侨面临生死抉择。公使团对这一情况感到极度焦虑,使馆区顿时乱成一锅粥。大家都在互相埋怨外交官的过激举动,认为对中国的刺激过大。公使们纷纷指责天津的领事团和军事当局,认为他们的决策令局势愈发复杂。有目击者回忆道:“那时,人人已失去冷静,行为变得异常。”

5、洋大人众生相

克林德认为,所谓中方故意不回复公使照会的说法并没有根据。正如窦纳乐所猜测的那样,19日下午5点的最后通牒一发出,所有总理衙门的高级官员纷纷离开,回家照料家事。京城流传着洋人强索大沽炮台的消息,所有人都知道,战争一触即发。总理衙门的工作事实上已经结束,接下来的局势将完全交由军队掌控。

(正文完)

如果你对历史的其他话题或观点感兴趣,欢迎随时私信我,或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后,曾国藩为何选择默然处之,不去救驾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
原创 1... 这是一组由澳大利亚摄影师莫理循于1870年拍摄的晚清时期老照片。照片不仅记录了晚清百姓一百多年前的生...
原创 康... 清朝圣祖康熙皇帝,以仁爱和孝道治理国家,并且以此教导自己的皇子和孙子。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们:“每个人要...
原创 琉... 《——【·前言·】——》 琉球人现在还在喊着要复国,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可在东南亚还有一个国家,比...
原创 清... 在中国悠久的五千年历史中,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含着无数色彩斑斓的故事...
原创 公... 公元1645年,清朝的军队几乎彻底消灭了大明政权。这一年,有个名叫郑芝龙的人在福建支持了朱元璋的后代...
原创 历... 在古代冷兵器作战时期,一个武将的个人战力往往能改变战场的局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出色的名将...
原创 西... 1205年,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队发动了对西夏的进攻。西夏和蒙古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仇恨或矛盾,蒙古攻...
原创 慈... 慈禧太后有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甚至连她的御医都不敢直言其病因,但她却不得不面对并治疗这个问题。 ...
原创 古... 我国的酿酒历史非常悠久,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酿酒时间已经超过4000年。而通过考古学发现的酿酒器皿可以推...
原创 他... 历史上,女性作为摄政王管理朝政并不罕见,但只有武则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基称帝的女性。武则天深...
原创 淮... 1948年12月9日,黄维指挥的第十二兵团在面临险境时,发生了一件令他愤怒的事——大王庄失守了。这个...
原创 史... 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英明神武的皇帝,他们的事迹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在这些伟大的帝王背后,也有一些贤...
原创 1... 说起斯大林,大家都知道他是世界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尤其是在上世纪前半叶。他的决策和行动不仅深刻影...
原创 慈...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是清朝晚期的实际掌权者,也是除武则天之...
原创 王... 今天我们将详细讨论王明的后代,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中的背景和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王明为中国的解放事...
原创 三...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乱世,姜维就像是一颗璀璨而又悲壮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中划出了一道震撼人心的轨迹。...
原创 南... 从成吉思汗时代起,蒙古铁骑便驰骋沙场,几乎无敌于世,他们像狂风暴雨般席卷了欧亚大陆。在这个过程中,许...
原创 三...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个时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将领。除了近身作战的勇士之外,远程射手在战场上也扮演...
原创 明...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关于明清时期没有丞相一职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明朝初期的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