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慈禧宣战,洋人无动于衷,为何宣布驱逐洋人,让公使们如丧考妣?
迪丽瓦拉
2025-09-25 04:32:20
0

我叫棠棣,是一位热爱历史的爱好者,欢迎各位与我一同探讨历史,聊聊古今中外的重大事件。历史是我们的财富,朋友是我们的桥梁。君子一生,为学和交友为要!目前,清朝的朝堂上依旧激烈辩论着。慈禧太后已下定决心“以拳抗洋”,此时若再对义和团的性质有所分歧,无疑是自讨风险。

1、清醒的声音

许景澄与袁昶是主和派中少数坚决支持剿灭义和团的官员之一,他们联合上奏朝廷,指出:“当前唯一的对策,便是先清理城内的匪徒,稳定民心,安抚外侨情绪,只有如此,才能防止各国继续增兵。”目击者回忆说:“6月22日,外省各地的义和团民日夜不断涌入北京,街道上满是他们的身影,义和团队伍浩浩荡荡,几乎占满了城市的主要街道。”负责守卫北京城的某官员紧急上报朝廷,表示形势已经彻底失控,尤其是在他负责的区域,只有200名士兵在巡逻,急需增援。朝廷对此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另有一位满人官员在6月19日上奏称,义和团在白天肆意持械,街市上三五成群,抢劫杀戮,夜晚则以庙宇民居为根据地,甚至连商铺都纷纷关闭,百姓生活在恐惧中。他建议恢复保甲制度,来加强地方治安,但这个提议同样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

2、驱逐洋人的决策

6月19日,慈禧太后在第四次御前会议上,宣布决定驱逐驻京的外国人,并要求24小时内执行。她的逻辑很直接:“法术虽难以信赖,但人心却能依靠;若此时再失去民心,国家便难以立足。”她下令以列强在大沽的挑衅为由,向各国公使递交驱逐照会,通知他们如果拒绝离开,清政府将不再对其安全负责。这份照会并未提及宣战,只是简单宣布驻京外籍公使为“不受欢迎的人”。许景澄被指派带着12份照会前往各使馆,其中包括赫德爵士的那份。光绪帝在会议中感到局势紧急,起身抓住许景澄的手,恳请给更多的时间来讨论,但慈禧太后严厉斥责道:“皇帝,放手,不要耽误事!”在这次会议上,主和派和主战派都未对驱逐洋人的决定提出异议,这表明双方在这一点上达成了某种妥协。值得一提的是,主和派中的联元曾在第三次御前会议上为反对开战冒过生命危险,而这次他再次站出来,激烈表态反对与外界开战:“法国以传教为名,若为此开战,只会激怒法国,根本不应与其他十一个国家结仇,若真如此,国家将面临极大危险。”据恽毓鼎的记载,联元此时已是声泪俱下。可惜,主张与外界和解的联元最终未能得到慈禧的采纳,太后随即命令加强宫墙防卫,为可能的冲突做准备。战争的阴云已经迫在眉睫。

3、驱逐洋人的背景

6月19日,荣禄得到批准,于次日面见使臣,商讨洋人离京的具体安排。荣禄在信中提到,自6月18日接到裕禄关于外国人强索大沽炮台的报告后,主和派的人几乎完全保持沉默,不敢再表达任何观点:“凡是对局势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与各国争执无法收场,大家都认为这样的人是汉奸。”他本人却依旧抱有一丝希望,希望能够通过与使臣的会面达成某种转圜之策。荣禄显然是真心想让外使平安到达天津。而与此同时,军机章京连文冲则在加紧拟定宣战的诏书,他的文笔恢弘大气,用“离骚”体长篇列举洋人的不当行为,激起了全国军民的抗争热情。

4、洋人的态度

赫德爵士在6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窦纳乐依然相信,庆亲王和荣禄受到了太后的信任,认为中国政府最终将对外示好。”然而,最让他们沮丧的是,公使团对大沽炮台事件以及杜士兰的“最后通牒”知之甚少,公使们最担忧的是,根据中方的照会,大沽是否已被攻占仍不清楚,外界信息的混乱令他们无法判断局势。大多数外国公使认为,联军在大沽炮台的要求过于苛刻,中方已坚决拒绝,所以才会引发驱逐洋人的行动。此时,中方已明确表示,不再对外国人的安全负责。窦纳乐认为,这是中国政府通过“委婉”的方式告诉他们,留在中国的外侨面临生死抉择。公使团对这一情况感到极度焦虑,使馆区顿时乱成一锅粥。大家都在互相埋怨外交官的过激举动,认为对中国的刺激过大。公使们纷纷指责天津的领事团和军事当局,认为他们的决策令局势愈发复杂。有目击者回忆道:“那时,人人已失去冷静,行为变得异常。”

5、洋大人众生相

克林德认为,所谓中方故意不回复公使照会的说法并没有根据。正如窦纳乐所猜测的那样,19日下午5点的最后通牒一发出,所有总理衙门的高级官员纷纷离开,回家照料家事。京城流传着洋人强索大沽炮台的消息,所有人都知道,战争一触即发。总理衙门的工作事实上已经结束,接下来的局势将完全交由军队掌控。

(正文完)

如果你对历史的其他话题或观点感兴趣,欢迎随时私信我,或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少... 塌的是人,不是寺。 少林寺作为千年古刹,虽然因释永信被抓名誉蒙尘,但释永信执掌少林寺也不过38年。...
中华民国十八年孙小头帆船壹圆银... 一、历史背景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为整顿货币体系、统一银元标准,决定铸造新版银币...
指纹显示,未成年人参与了秦兵马... 澎湃新闻获悉,考古人员近日在修复的兵马俑身上发现了100多枚2000多年前工匠留下的指纹,其中包括少...
原创 一... 一组国民党军队抗日时期老照片,如同打开了时光的旧匣,将一段交织着热血与苦难、抗争与坚守的历史缓缓铺陈...
原创 欧... 嘿,你能想象吗?欧阳懿平反后居然请江德福吃西餐,这操作乍一听还挺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背后原因更是令人觉...
原创 他... 在中国历史上,提到黄埔军校,几乎无人不知,几乎所有从该校毕业的学员都在中国的军事舞台上大放异彩。而提...
原创 刘... 三国时期,蜀国无疑是后起之秀,历史上也常被认为是魏、蜀、吴三国中最为薄弱的一方。与曹操不同,曹操早年...
原创 牺... 编者按: 抗日战争期间,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守护了家园的安宁。在...
英大学头骨陈列室揭种族主义黑历...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头骨陈列室中,上千个人类头骨被整齐地摆放在玻璃柜中(如图),大多数头骨还贴有褪色的...
原创 太... 在东汉末年的动荡时代,太史慈是一位著名的勇将,他的一句临终遗言引发了许多人的深思。这句遗言对刘备的评...
原创 周... 纵观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三国乱世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个时代,战火纷飞,百姓疾苦,“千里无鸡鸣,白...
原创 为... 李自成的大顺朝廷,从入主北京,到被清兵赶出北京,前后历时四十多天。后世对于李自成的评价很复杂。不过,...
原创 李... 李建成与李元吉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亲生子嗣,他们分别担任了锦衣卫统领和骁骑大将军。父皇李渊去世后,李...
大唐帝国的前半生 NO.52 ... NO.52 据两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在听到裴寂等人的提议后,第一时间站出来反对的是李世民。 李世...
原创 红... 黄陂战役前夕:红军的战略部署 1933年2月26日傍晚,随着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的指示下达,红5军团开...
原创 曹... 三国时代的三位英雄人物——曹操、刘备与孙权,不仅各自有着不同的领导风格与战略眼光,他们身边的护卫也各...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家族传承... 在安徽省的一隅,静谧之中藏着一户人家。杨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意义非凡的湖北省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这枚...
家传珍宝: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库平... 在广西南宁这片浸润着历史风华的土地上,彭先生珍藏着一件流淌着家族血脉的珍贵遗物 —— 一枚四川省造光...
原创 在...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康熙的出生地点无疑是一个特殊的记忆。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三月十八日,康熙...
原创 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与数万精锐甲士,朝着商朝的中心腹地——朝歌发起了猛烈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