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无可争议的里程碑,它代表着无数英雄们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奋斗。回望1935年5月,我党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而此刻,阻挡我们前进的便是那条险恶的大渡河。
大渡河的困难早已为人熟知,这条湍急的河流曾让石达开陷入绝境。得知红军即将抵达此地,蒋介石的心情显得异常愉悦,他甚至放言要让毛主席成为第二个石达开,重蹈覆辙。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决定在夜深人静时,亲自拜访一位老秀才,并且在此后,顺利地渡过了大渡河。
时至1935年5月,红军已陷入大渡河的困境。眼前是滔滔大河,背后却紧追着敌军。渡河后的围堵显然是难以避免的,但最为紧迫的依旧是如何渡河。面对三百多米的湍急河流,红军并非没有想过难以渡过的可能。
此时,毛主席正为如何渡河烦恼,忽然,李富春带着笑容走进了主席的房间。毛主席看到李富春神情愉悦,眉头顿时舒展开,急忙询问:“你从哪里得来的好消息?”李富春神秘一笑:“我找到了一位好人。”原来,他通过走访当地百姓,得知有一位年逾九十的老秀才,曾亲眼目睹石达开如何在大渡河前失败,并且可能知道渡河的办法。
毛主席听后心生希望,立刻决定亲自拜访这位老秀才。李富春试图劝阻,但毛主席坚持要亲自去。虽然毛主席的双脚因长期跋涉已满是水泡,走路异常困难,但他依然决心亲自去见这位老秀才。李富春见劝不动主席,便主动提出陪伴他前往。两人在崎岖的山路上,终于艰难抵达了老秀才家。
见到老秀才后,毛主席并未立刻提及渡河之事,而是先以历史问题与老秀才寒暄。主席特意提到石达开当年的失败,以及他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看法。这是毛主席的试探,他想通过老秀才对历史的记忆,来判断这位老人是否真的了解当年石达开的失败。毕竟,若一个乡村的长者胡乱传言,很可能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然而,这位老秀才所讲述的内容,使毛主席确信他不仅了解石达开的失败,更深刻洞察其中的原因。
老秀才提到,石达开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三个致命错误。首先,石达开未能在到达安顺场后迅速渡河,反而耽误了三天,给敌军提供了追击的机会。其次,石达开对当地百姓的掠夺行为,激起了他们的反感,最终导致百姓们与清军合作。最后,五月是雨季,河水上涨,给渡河带来了巨大困难,石达开却未曾考虑这一点。听完这些分析,毛主席心里一阵清明,这老秀才确实非同凡响。
毛主席心中的疑虑逐渐消除,最终他直截了当地问:“老人家,您是否有渡河的办法?”老秀才思考片刻,给出了两个建议。首先,安顺场并不适合渡河,且敌军追击已至,无法长时间停留。其次,大渡河上游有一座铁索桥,是康熙年间所建,成功渡河的可能性更高。听到这些,毛主席和李富春两人兴奋不已,迅速告别老秀才,准备按计划行动。
毛主席迅速指挥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务必在敌军抵达前完成渡河,并派出先遣队提前前往。此时,蒋介石也在加紧部署,决心通过烧毁泸定桥来阻止红军过河。他没有意识到,我党早已得知了他的计划。虽然蒋介石调动了大量川军增援,并指派其他军阀阻击红军,但我党的情报系统早已做出预判,成功赢得了先机。
红军的行军速度让敌人始料未及,红军抢先一步到达泸定桥,成功控制了桥梁。蒋介石虽然急于摧毁泸定桥,却没能阻止红军的成功渡河。正是凭借众多英勇战士的生命,红军最终突破了大渡河的困境。毛主席曾在诗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不仅是对当时艰难处境的写照,也展现了为国捐躯的前辈们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虽然大渡河的成功渡过是长征中的一个艰难时刻,但它仅仅是漫长征程中的一部分。后续的挑战仍然在等待着红军,然而,党与人民的支持让红军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