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的一天,皮定均当时担任甘肃庆阳红军学校二团团长,他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粮食浪费问题严重,便召集四连连长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训斥。他指责四连浪费粮食,不仅损害了战士们的纪律,也在浪费老百姓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要求连长作出检讨。然而,四连连长并不认同皮定均的看法,他愤怒地回应道,战士们吃饭后,碗里一粒饭都没有剩下,大家都十分珍惜粮食,连队一直以来对粮食的教育也非常严格,连长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四连长觉得皮定均误会了他们,气愤地与他争辩。
皮定均没有立即回应,而是直接拉着连长来到厨房,拿起一个被随意丢在一旁的锅巴,称其重约七斤。他严肃地质问连长:“你认为这算不算浪费?”接着,他详细算了账:每天三顿饭,三顿就浪费七斤,一天四个连队就浪费84斤,一个月则是两千多斤,浪费如此之大,怎么能不引起警觉呢?听到这里,连长的脸色突然变红了,他低声承认这是自己疏忽了,平时没有注意到炊事员做饭时火候不当,导致锅巴的产生。皮定均这才意识到,原来这片土地的老百姓习惯食用小米,而炊事员们的烹饪技巧不足,火候掌控不好,导致小米饭常常出现锅巴。连长感到羞愧,承诺要加强管理,改善饭菜的质量。
经过一番深刻的反思后,连长决定亲自行动,邀请了一些庆阳本地的老人来传授炊事员做饭的技巧。通过向当地人请教,小米的烹饪技术得到了提升,锅巴问题迅速得到了解决。不久后,皮定均听说四连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他特别表扬了四连连长的聪明才智,并在全团会议上指出,四连能够主动解决粮食浪费问题,值得大家学习。此时,四连连长已经是老红军了,虽然皮定均年纪轻轻,但他无论面对多有经验的干部都毫不留情,表扬和批评都非常直率。
有一天早上,皮定均来到四连,询问连长是否去卫生所看病。四连长听后愣住了,回答道:“我没有病,为什么要去看医生?今天早上我还吃了两个馒头,喝了一碗小米粥呢。”皮定均再次确认,他确实没有生病。接着,皮定均追问早晨全连是否按时出操。四连长答道:“全员都出操了。”皮定均却打断他,严厉地问:“你不知道今天早上只差你一个人没有出操吗?”四连长顿时脸红,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皮定均怒气冲冲地问:“你连长就这样呼呼大睡,怎么像个连长?”四连长尴尬地解释说自己睡得太沉,没听到号声。皮定均更生气了,他反问道:“大家都能听见,唯独你没听见?难道以后我每天要去你门口吹号吗?”连长深知理亏,默默低下头。原来,皮定均早晨经过四连时,发现连长未出操并且还在睡觉,心里不禁感到不满。吃过早餐后,他便专程找连长谈话,严肃批评了他不履行职责的行为。
在接下来的全团会议上,皮定均对连长的失职进行了批评教育,强调领导干部不能搞特殊化,不能因为自己是连长就忽视纪律。他提出,红军的优良传统是每一位战士都应当与其他人平等,决不能有特权。如果连长都不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在战场上是否也能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通过这番教育,连长深刻反省了自己的行为。皮定均的这一番言辞不仅让四连连长,也让全团的干部们警醒,他们的作风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整个团的纪律得到了加强,再也没有人敢搞特殊化,大家都开始严格要求自己。
这些事例,来源于福建老红军铁坚的回忆,他讲述了自己与皮定均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这位传奇将领深深的怀念和敬仰。皮定均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官,也是一位严于律己、关心战士的领导者,他的作风和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红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