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随着战火的蔓延,日军开始将他们的侵略脚步扩展到太平洋战场,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随着战争局势的升级,太平洋战场逐渐陷入了剧烈的火海之中。这个海域成为了多个大国的角逐之地,除了日军的强势进攻,还有美军、中国军队以及英军的参与,甚至在后期,澳大利亚的军队也加入了这场战争。
01
在二战初期,日本军队的疯狂挑衅激怒了澳大利亚,令其卷入了这场本不该参与的战争。澳大利亚地处大洋洲,远离欧洲战场,国土辽阔且资源充足,完全有能力自保,不需要参与战争。澳大利亚的领导人深知战争的巨大破坏力,因此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他们不会主动参战。然而,1940年代初,日军突然发动了对澳大利亚的空袭。为了实施这次袭击,日军派出了超过200架飞机,直接轰炸了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达尔文港。
这次突如其来的空袭让澳大利亚措手不及,日军几乎没有付出什么代价,就摧毁了澳大利亚的20多架飞机、35艘舰艇,造成了数千名澳军士兵伤亡。澳大利亚军方在空袭前几小时才收到警告,告知有大规模的空军力量正从西北方向接近,然而由于防备不足,达尔文港一度遭到了日军的猛烈攻击。
经过这次空袭,整个澳大利亚被惊醒,几乎全民动员加入了对抗日军的战斗。尽管如此,澳大利亚军队依然无法有效地遏制住日军的侵略狂潮。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日军对达尔文港进行了近100次的空袭,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发动一次攻击。随着不断的轰炸,达尔文港的历史建筑和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此时,澳大利亚人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战争的痛苦,更是对日本侵略的深深愤恨。
这场空袭,后来被称为“空袭达尔文港”,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最痛苦的时刻之一,也让澳大利亚人开始对日本形成了深深的敌意。日本不仅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个发动侵略的国家,更让澳大利亚人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愤怒。为了报仇,澳大利亚曾派遣了15000名士兵加入联军,但这些士兵最终大多数死于日军的残忍屠杀。澳大利亚人民对日本的仇恨,直到战争结束后,依然未曾消散。澳大利亚成为了唯一一个在战争结束后,坚决拒绝接受日本投降的国家。
02
战后,日本的投降让世界各国开始恢复和平,而澳大利亚的做法却令人震惊。尽管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秉持国际法,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对待战俘,澳大利亚却选择了一条极为严苛的道路。他们对滞留在澳大利亚的20万名日本战俘进行无情的折磨,几乎让这些战俘生不如死。国际法明文规定,战俘应该受到基本的尊重与照顾,然而澳大利亚显然并未遵守这一条约。事实上,澳大利亚的社会早期并非以遵守法律为主,而是由一些边缘人群组成,这种背景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战时行为。
澳大利亚人对这些日军战俘进行了一系列极端的报复行动。战俘们常常得不到一口饭吃,甚至在恶劣的环境中,被毒虫和野兽咬伤,却没有得到任何医疗救助。如果有战俘因伤病不堪忍受,举白旗投降,等待他们的将是一颗颗子弹。更为残酷的是,澳大利亚军人设置了机关枪,专门等待日军战俘跳入这些设下的陷阱。而那些试图逃脱的日军,只能逃进附近的热带丛林中,但在那片丛林里,毒虫猛兽无情地攻击他们,许多战俘因无法找到水源或安全的避难所,最终死于饥饿、口渴或被野兽撕裂。
在这片热带雨林中,尸体随处可见,数以万计的日军战俘在这里丧命。最终,澳大利亚人将这20万名日军战俘的数量大幅削减,仅剩下40名存活者。这些幸存的战俘经历了堪比西伯利亚苦役的痛苦。在澳大利亚结束了这场对日战俘的折磨之后,他们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将战犯交给国际法庭,而是悄悄处决了超过140名日本战犯。
不仅如此,澳大利亚还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建立了专门的二战博物馆,馆内详细记录了日军对澳大利亚的侵略行为。在博物馆的门口,有一面日本国旗的投影,每一位进出的人都必须踩着这面旗帜走过。这种象征性的举动,正是澳大利亚人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愤怒与复仇的表达。
尽管战争早已结束,但澳大利亚对日本的仇恨仍然深植在人们心中。那些历史上的血腥报复,至今让无数国家无法释怀。如果没有中国等国的仁义精神,或许其他国家也会像澳大利亚一样对待日本战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