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终于无法遏制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借口士兵失踪,向卢沟桥发起进攻。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展开了顽强的抵抗,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全面抗日战争宣告爆发。在长达八年的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成功击败了日军,打破了其征服中国的幻想。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方承认中国有三位杰出的军事家,然而其中刘伯承只能算是半个。那么,其他三位究竟是谁呢?
“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这是陈毅元帅对刘伯承的评价,而朱德元帅则更加直接,认为刘伯承“有古名将风范”。刘伯承是一位典型的儒将,外表温文尔雅,但指挥作战时却能展现出令人敬畏的决断力与勇气。他能够以极大的胆略与智慧驾驭复杂的战场局势,施展出超凡的战略战术。无论是传统兵法,还是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刘伯承都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使得敌人往往陷入困境。
面对日军装备的强大,中国军队在武器上处于明显劣势时,刘伯承常常采用诱敌深入、出奇制胜、釜底抽薪等策略。他巧妙地利用敌人的盲点,在特定的环境下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战术,例如“麻雀战术”和“黄蜂战术”。这些战术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布局,让日军陷入了屡次的失误和混乱之中,节节败退。日军曾经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装备简陋的小队伍,甚至仅凭小米步枪,就能如此轻松地应对强大的敌人。正因如此,日军对刘伯承的军事才能充满敬佩,但在他们眼中,刘伯承仍然算不上完全的军事家。而他们心中的三位军事家,来自国民党阵营。
其中一位是滇黔虎将杨杰。他出身滇军,早年便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16岁时,他就写下了“东鲁文章旧,西欧教化新”的对联,展现出对新思想的渴望。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杨杰放弃了文学之路,投身军旅,考入北洋陆军军官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日本军事学校深造。回国后,他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并在蔡锷将军的麾下服役,战绩颇丰。杨杰的军事才能也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在一场战斗中,他凭借仅有的两千兵力成功击退了敌方数万人的进攻,充分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
抗战爆发后,杨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他的军事理论和战略眼光,令蒋介石深感忌惮,因此对杨杰采取了警惕和打压的态度。杨杰对此十分失望,之后他前往苏联考察,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并逐渐倾向于支持共产党。杨杰是一位真心爱国的民主战士,他深知内战对国家的伤害,因此提出了反对内战的立场。最终,杨杰因与蒋介石的矛盾,于1949年在香港遭暗杀。杨杰的军事理论书籍在当时广为传播,成为中国军官的必修课,连日本军方也对他刮目相看。
另一位是蒋百里,被誉为“中国三杰”之一。他在民国初期就已经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蒋百里是第一位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系统引入中国教育体系的军事教育家。他的军事理论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军事发展方向,尤其是他创作的《国防论》,更是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防战略的重要基石,明确指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坚定信念。
蒋百里不仅精通兵法,还十分擅长军事教育。他的教诲影响了无数军官,甚至日本人也对他表示钦佩。蒋百里终其一生致力于军事教育,直至因心脏病发作而在讲台上倒下,享年56岁。蒋百里的去世对中国军事教育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还有一位是白崇禧,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了军训部长和第五战区代理司令长官。他在田家峪一战中成功指挥中国军队击退日军的猛攻,随后坐镇广州,成为抗战的重要指挥员之一。白崇禧以灵活多变的战术著称,尤其擅长以少胜多。他几乎不与日军正面硬碰,而是通过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战术,屡屡打击日军的弱点。
白崇禧在军事理论上的造诣也极为深厚,他提出的“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战略,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被誉为“小诸葛”,不仅因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因为他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展现出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日本军方十分忌惮白崇禧的战术和指挥能力,称其为最为难缠的对手之一。
日军之所以承认杨杰、蒋百里和白崇禧是出色的军事家,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正面交锋,日军才在战斗中真正认识到这些将领的实力。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也不乏这样杰出的军事人才,只不过日军由于不愿承认自己在战斗中败得如此彻底,才未将他们列为军事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