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古代人对比之下,现代人的服饰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代人们常穿着宽大的汉服,留着长长的发髻,而这些习惯如今已经成为历史的印记。尽管如此,古人一些独特的生活习惯仍然引起了现代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清朝时期的风俗,距离我们最近,也是研究的热点。
清朝时期,男子的发型是极具特色的,全国男性都需要剃发,但只剃掉前额部分,后部的头发则被编成一条辫子。虽然在如今的清宫剧中,演员们即便留着辫子,也能显得整洁得体,但历史上的清朝男子的辫子却令人感到不适。据当时一位英国女士的回忆,她称看到清朝男子的辫子时感到恶心,甚至在用餐时都无法下咽。
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的发型和服饰与中原人截然不同。满族最早生活在辽东地区,随着明朝内部局势的动荡,满清军队突破山海关,成功入主中原。作为一个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满族的发型和衣着风格与中原人有着很大的差别。那时,他们几乎将所有头发剃光,仅在后脑勺留下一小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发型。虽然这一发型看起来有些古怪,但它确实非常适合草原生活。满清入关后,立刻颁布了剃发令,要求全国男子剃发并留满族的发型。为了保命,百姓们只能顺从命令。然而,影视剧中普遍展示的清朝男子发型,通常是前额剃光,后部扎辫子,而这一发型并非清朝初期的标准。
实际上,在清朝初期,男子的发型是类似鼠尾辫的样式。康熙、雍正等皇帝也都是这种发型,或许因为太过不雅,现代电视剧中鲜少展示这种发型。到了清朝中期,辫子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允许人们保留头顶和后脑勺的头发,并且可以留络腮胡。虽然这种变化较少在历史中提及,但它代表了发型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到了晚清时期,男子的发型终于得到了进一步宽松,允许他们留下一部分头发,这让发型看起来更为整洁。
在那个时代,很多孩子从小就要扎上辫子,因此许多男子的辫子变得异常长。想象一下,那时的农民们在工作时,经常将辫子绕到腰间或盘在头顶。如此长的辫子,维护起来并非易事。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留着短发,每天早上都要清洗一次,长发的人则几天洗一次,但清朝人所面临的清洗难题显然要复杂得多。
在清朝的普通百姓生活中,由于物质条件匮乏,头发的清理成为了一种奢侈。清朝的百姓大多生活贫困,偶尔遇到灾年,甚至连饭都吃不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洗头对普通百姓来说显得格外困难。如果有机会接触到清澈的河水,许多人会在河中清洗头发,勉强算是洗了一次头。
与此不同,清朝的贵族们虽然生活条件较好,但他们的洗头频率依然不高。皇帝自然不必担心头发的清洗问题,但普通的大臣们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打理头发。清朝的大臣们通常每天凌晨就要上班,直到晚上才能回家,因此他们往往一周才沐浴一次,也就是洗澡和清洗头发合并进行。清朝时期的洗头,并不像今天这样便捷,首先需要解开长长的辫子,再进行清洗,然后再由人帮忙重新扎好辫子。由于辫子非常长,即使是年长的男子,辫子的长度也常常达到数尺。
由此可见,许多清朝男子并没有经常清理自己的头发,除了条件限制,打理长辫子也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卫生问题。现代人若两三天不洗头,便会感到头发油腻,甚至有头皮屑。而清朝的男子头发常常会保持较长的辫子,长时间不洗头,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卫生问题。有报道称,某些男子的辫子因为长时间没有清理,甚至生出了虫子。对此,很多人可能感到难以接受。
在晚清时期,一位英国女子曾因随丈夫来到中国做生意,她回忆道,她曾在一次商务聚餐中接触到一位清朝男子,这位男子的辫子又长又油腻,发出难闻的气味,以至于她在吃饭时几乎无法忍受。她进一步观察发现,许多满清男子的辫子都有相同的气味,这表明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头发清洁的重要性。当然,也有一些人采取了措施,譬如在河里洗头,这虽简单,却因距离问题常常无法做到每日清洗。另一种方式是梳理辫子,虽然能防止辫子生虫,但并不能有效去除油腻,因此,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至于今天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清宫剧,演员们虽然戴着整洁的假发,形象光鲜亮丽,但实际上,清朝男子的真实头发常常是脏乱且不卫生的。
“辫子”一词,在民国时期成为了愚昧的代名词。当时,满清统治者要求全国男子剃发易服,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为了控制百姓的外观,更是从心理上施加一种奴役感。这种习俗持续了两百多年,直到民国成立后,许多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纷纷剪去了辫子。这个习惯并不适合中原人,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被百姓所接受,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它被彻底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