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16年,刘裕为了实施他的北伐计划,决定一举恢复东晋的两都,以此为东晋恢复元气并积累资本。刘裕本无意与北魏发生冲突,因为北魏此时强大、战斗力雄厚,如果与其对抗,可能无法获胜,且还可能分散他对后秦的打击,导致战略目的的失败。然而,战争并非总能选择避开危险,有时必须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能总是寻求更为安全的途径。在当时的情况下,东晋北伐极度依赖水路的畅通,水路的疏通直接影响到作战的效率和战略部署。刘裕的计划中,东路和中路军的核心任务,就是确保水道的畅通,以此为主力军的进军创造更有利的行军条件。
在东路军王仲德和中路军沈林子的努力下,水道的畅通取得了显著进展。王仲德在九月成功开通了桓公渎,并迅速向北推进,直至吓跑了北魏的兖州刺史尉建,占领了黄河航道上的关键城市滑台。同时,沈林子也成功控制了黄河的石门水口,提升了汴水水位,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王仲德的水军占领滑台后,传出消息称他原本只是想以七万匹布帛与北魏借道,但由于北魏的守将尉建逃跑,才临时占领滑台。王仲德在占领滑台后,表现出低姿态,他向北魏解释道,东晋并没有冒犯的意图,只是为恢复古都而暂时驻扎在这里,并不想影响两国的友好关系。然而,北魏对此并不买账,拓跋嗣愤怒不已,派遣叔孙建和公孙表前来阻止,并亲自带兵渡黄河,准备在滑台一带进行军事行动。
在这种紧张局势下,刘裕表现得异常冷静,他向北魏解释说,东晋的目标是恢复洛阳,毕竟那里是东晋皇室的祖宗之地,并且他并不打算与北魏发生冲突。拓跋嗣也明白了这一点,尽管心中有怒,但考虑到北魏北方还有柔然的威胁,他选择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决定不与东晋发生正面冲突,转而加强对滑台的防守。
刘裕的战略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不断推进。十月,西路军檀道济和王镇恶成功收复洛阳,刘裕也因为长时间未得到朝廷的指示而不满,最终在年底被晋安帝任命为相国,并授予他极高的封号和权力。然而,在后秦方面,形势依然严峻。西秦王乞伏炽磐主动向刘裕示好,表示要与东晋联合,要求刘裕尽快消灭后秦,为西秦扫清障碍。
然而,后秦的内乱却逐步加剧,姚懿与姚泓兄弟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姚懿在司马孙畅的煽动下,试图夺回长安的统治权,并向外界收买人心。与此同时,姚泓则想方设法与姚绍商议对策,希望能够稳定朝局。然而,姚懿一跃成为了自立为帝的势力,进一步加剧了后秦的分裂。与此同时,姚泓则通过军队镇压姚懿,但在此过程中,姚懿被击败并处决,后秦朝堂因此陷入深深的危机。
而此时,刘裕也深感时不待人。他原本打算等到更有利的时机再发起进攻,但局势的变化让他决定趁早发动北伐。如果再拖下去,可能会被其他势力抢先一步。
与此同时,刘裕的西路军已经收复了洛阳,而北魏也开始派遣大军加强对黄河北岸的防守。刘裕不得不提前进军黄河,并向北魏提出借道请求。北魏在经过内部讨论后决定,虽然刘裕有可能会通过黄河向关中进发,但他们认为刘裕实际上并不威胁北魏本土。因此,北魏决定不加干预,允许刘裕北上。
虽然北魏的反应在刘裕看来是宽容的,但他依然决定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他通过在黄河一带推进,同时保证自己不与北魏发生正面冲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刘裕深知,虽然眼下可以暂时放行,但随时可能会面临北魏的反击。
而在后秦方面,内乱的加剧让刘裕最终决定采取果断行动。他加大了对后秦的军事压力,带领东晋的精锐部队一路北上,在战斗中击败了后秦的防线,直逼黄河北岸,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为东晋的北伐赢得了关键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