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王兆相将军的职务经历了频繁的变动,这让人不禁感到其中的复杂与无奈。他曾主动选择离开主力师,投入地方工作。随着二线兵团的组建,地方部队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独立师的编制被纳入主力纵队。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王将军被调离主力师,却对这种安排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不仅让人心中充满疑惑,难以理解他当初离开主力部队是出于赌气还是出于对地方工作的真正渴望。
在抗日战争时期,王兆相负责滨海军区所属的部队,他的职责是担任军分区司令,指挥着三个军分区的主力,它们随后改编为独立旅,前往东北参与战斗。1946年,随着新四军的重组,3师7旅与山东7师下属部队共同组成了6纵。这个纵队下辖的16师、17师和18师各具特色。16师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红军部队,以能打能冲著称;17师则是攻坚战中的王牌,经历了无数大型攻坚作战,在总部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而作为18师的师长,王兆相发现自己的部队相对平凡,尽管在三战四平后,部队被误解未能完成任务,以致在后续兵力补充时,遭到了区别对待。
面对这种局面,王兆相作为师长向上级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他希望能够离开18师,宁愿转而到地方工作。无论是他的老领导还是战友们都纷纷劝他留在18师,但他却性格倔强,越是劝说他反而越想坚持自己的决定,最终果断前往军分区任司令员。转战到军分区后不久,上级启动了二线兵团的组建,许多军分区也开始组建独立师。王兆相因此被任命为独立师的师长,与主力部队协同作战。尤其在辽沈战役中,他并没有参与前两个阶段的战斗,却在解放沈阳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敌方的精锐部队已经被消灭,解放沈阳的战斗相较于之前的锦州和辽西会战轻松许多,这也给他新成立的独立师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他指挥的独立师被改编为162师,肩负起了维保沈阳安全的任务。然而不久之后,162师又要南下并划归12纵序列,而王兆相却被要求调离,接任东北军区警卫师的师长,负责沈阳的警备工作。令他感到不解的是,自己此时反而希望去参与活跃的战斗,显示出一种难以言明的情感纠结。
曾经在6纵担任师长时,如果他选择留下,将面临不少的硬仗,而如今被调去地方,反而表现得不愿意,这是否更能证明他当初选择离开主力师其实是一种赌气和情绪的表达?为了解决这个困境,王兆相积极寻求与军区领导的沟通,得到的答复是只要东野同意,他就可以离队。在等待的日子里,他一边在东北军区履职,一边心中牵挂着162师的调令。终于在1949年2月,他得到了调令,但此时平津战役已然结束。
本以为能够南下作战,然而在大部队陆续南下的过程中,他的部队却留在天津承担警备任务,直到6月份才得以向南推进,参与衡宝战役,与中路部队协同作战。随着白崇禧部队的被歼,他也因部队地方化的需求,被任命为衡阳军分区的司令员,负责湘南地区的剿匪工作。回顾这段艰难的岁月,王兆相在解放战争的数年间,不断地经历着离开与返回、返回与再离开的循环。如果当初他未曾离开主力,或许已经能够随主力打到海南岛,参与那段更加辉煌与奔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