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谁将朱元璋的形象塑造成了如今这样丑陋的样子?很多人会认为这一定是清朝故意抹黑明太祖,恶搞出一些丑到离谱的画像。然而,根据如今主流的观点,朱元璋的真实面貌更接近南薰殿所藏的那张圆脸画像。从朱元璋的后代的长相来看,似乎可以证明老朱家基因非常强大。相反,那张被明朝历史学者所不屑一顾的“猪腰子脸”画像,却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电影和电视剧中常用的明太祖形象。那么,究竟是谁制造了这一形象?它又是如何诞生的呢?责任到底该由谁承担呢?
实际上,这并非完全是清朝的责任。尽管清朝可能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如果要追溯这起“明太祖整容悬案”的主犯,清朝的责任似乎并不占主导地位。那么,谁才是这一事件的真正“策划者”呢?答案竟然是朱元璋的儿子朱允炆的叔叔——靖难之役的总指挥、永乐盛世的缔造者——明成祖朱棣。
在永乐朝之前,朱元璋一直以“我本淮右布衣”自豪。他视自己为一位自视甚高的豪杰,与其他朝代的开国之主不同,朱元璋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从一个普通的布衣起家,逐步打拼天下,且他并不觉得自己出身卑微有什么问题。在洪武年间,朱元璋亲自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中在滁阳王庙碑文中写道,他当时被郭子兴看中,是因为“周知与义知,举止异常”,也就是说,朱元璋因谈吐与行为不同凡响而获得郭子兴的青睐,至于相貌并没有特别提及,强调的是他的自信。
然而,情况在朱棣登基之后发生了变化。朱棣得位并不正当,因此,他开始制造一系列“天命在我”的说法。在朱元璋生前,他虽偏爱自己而非朱标,但却从未信奉什么命运的概念。而朱棣却开始渲染自己与命运的关联,声称自己出生时“云气满室,光彩五色照应宫阙,连日不散”。但事实上,在1360年,朱元璋仍然处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阶段,哪来的宫殿呢?
当时没有人敢质疑朱棣的这些说法。既然他热衷于这种方式,那朱元璋为何就不能被赋予一些神秘色彩呢?于是,关于朱元璋相貌非凡的说法就这样诞生了。朱棣对最早版本的郭子兴碑文进行了修改,将其中描述朱元璋“言谈举止异于常人”的部分改成了“状貌奇伟异常人”,意思是朱元璋之所以能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是因为他长相非同凡响。而且,这种“异相”到底有多奇伟呢?在永乐十一年,修建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时,朱棣进一步描述道:“龙髯长郁然,相有奇骨,耸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其中提到的“龙髯”指的是天然卷的胡须,而“相貌奇特,额头高耸”更是体现了朱棣对父亲形象的夸张描述。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异相”逐渐被进一步夸大。永乐大典的总编辑解缙在其所著的《天皇玉牒》一书中提到,某位骑士见到朱元璋后也夸赞他的相貌非凡,这让朱元璋“异相”的描述逐渐站稳脚跟。然而,这时的描述仅仅是对额头的凸起有所提及,至于下巴等面部特征并未详细刻画。
随着事件的发展,情况逐步变化。约在景泰二年(1451年),袁忠彻在文字中首次对朱元璋的下巴进行了描述,并详细说明了朱元璋下巴的突出特征。袁忠彻的父亲,袁珙,是当时知名的相学大师,凭借其准确的预言曾获得重用。继承父业的袁忠彻在其书籍《古今识鉴》中,进一步将朱元璋的相貌描写为“隆准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这为朱元璋相貌的传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这一描述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后世所熟知的“猪腰子脸”形象的基础。
接下来,这一形象逐渐被主流接受。在嘉靖年间,画家徐渭创作了一篇《高皇帝像赞》,文中提到“额头如天空般高远,下巴如大地般厚重”,进一步巩固了朱元璋猪腰子脸的形象。甚至到了隆庆年间,新任南京工部尚书的张瀚首次见到宫廷中收藏的朱元璋画像时,也表示极为震惊,感叹这与民间流传的形象完全不同。
这一形象最终在清朝得到了定型。根据清代宫廷的相关档案,乾隆时期宫廷收藏的朱元璋画像大多是由民间画师创作的,经过数百年的变化,最终成为了官方的“标准”画像。至于清朝的责任,最多也只能算是第三责任人。可以说,朱棣的责任才是最为关键的,毕竟是他最早为父亲的形象做了夸张化的描绘,而后来的画家们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持续的“加工”与塑造。
如果朱元璋在地下得知儿子为他塑造的形象,或许他最生气的,不是那些民间画家的夸张之笔,而是自己的儿子朱棣在改变他的面貌时,居然如此“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