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的一生无疑是一场充满痛苦与无奈的悲剧,他在位期间可以说是活得举步维艰。相比于他的哥哥汉少帝刘辩,虽然刘辩死得极其悲惨,但至少他结束了长久的痛苦与挣扎,而汉献帝却被各方势力所操控,连求死的自由都没有,这种被困境束缚的感觉,如何不令他心生憎恨,尤其是对董卓和曹操这些权臣的深恶痛绝。
然而,董卓和曹操尽管是最著名的权臣,却并非汉献帝最痛恨的人。他最为痛恨的,竟然是一个常常被历史忽略的人物——李傕。李傕是汉灵帝的庶长子,他虽然不具备刘协直接继位的正统性,但在东汉末年,皇位早已失去了实际权力,皇帝的位置也已经沦为傀儡,只要是刘姓后代,都能坐上这个位置。刘协本身其实也有支持者,最初对他关心的有董太后和宦官蹇硕。甚至一度,刘协几乎就能登基,但由于刘辩的外戚背景和何进的支持,刘协最终未能如愿。
汉灵帝去世后,宦官蹇硕希望扶立刘协为帝,但最终未能与何进的势力抗衡,失去了机会。随后,何进利用大权逼死了刘协的养母董太后,刘协就此彻底陷入失势的境地。然而,东汉末年的局势充满了变数,蹇硕虽然被杀,但其他宦官却仍然在背后操纵着权力。而最终,董卓的出现成了刘协命运的转折点。刘辩和刘协兄弟俩本已经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看到董卓前来相救时,两人惊慌失措,刘辩言辞不清,而刘协则冷静应对,清楚地讲述了发生的事情,赢得了董卓的青睐。
董卓当时有着强烈的野心,想要取代何进的权力,成为实际的掌控者。他的判断标准是,皇帝最好不要太聪明,像刘辩那样的懦弱无能,显然不适合做傀儡。而刘协则展现了更多的智慧和冷静,董卓因此选择了他作为傀儡,废掉了刘辩,让刘协坐上了皇位。尽管董卓是个暴君,毫不仁慈,但他至少没有对刘协做出过什么极端的不利行为。
不过,刘协对董卓的感激并未持续太久。随着董卓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感,他最终被自己的养子吕布杀死。虽然刘协保住了皇位,但此时的他面对的已经不再是关于皇位争夺的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政治风暴。虽然董卓已死,但他所留下的恶魔,李傕却逐渐崭露头角,带着昔日的野心,取而代之。
李傕当时并未显现出什么显赫的名声,但作为董卓的亲信,他熟知董卓如何在朝中称霸,因此他自然希望能够填补董卓留下的空缺。贾诩,这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毒士”,在李傕军中看出了其中的机会,建议李傕趁乱重新聚集力量反攻长安。李傕的决断与贾诩的谋略使他成功集结了十几万大军,围攻长安,最终获得了胜利。李傕进驻长安后,迅速实施大清洗,将王允等曾经计划弑董卓的宦官残余势力一一杀害。
这对于刘协而言,无疑是一场噩梦。李傕的残暴远超董卓,他不仅继续以皇帝为棋子,还变得愈发不客气。刘协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请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甚至连宫人的衣服都无法按要求发放,李傕明确表示这些行为不符合朝廷的规矩。最让刘协痛苦的是,李傕竟然三番两次利用他作为挡箭牌,自己在混乱中逃命。与董卓时期的相对安稳不同,李傕时期的刘协彻底失去了安全感,他不仅失去了作为皇帝的尊严,甚至成了别人权力游戏中的一颗棋子。
尽管李傕最后在群雄的围攻下终究未能逃脱一死,刘协终于得以喘息,但随之而来的,是曹操逐步控制政权。曹操虽然深得刘协的信任,但刘协心中依旧充满了对他过度控制的反感。曹操虽有能力稳定政局,却始终不愿放手对刘协的控制,刘协知道自己始终难以逃脱权臣的掌控,虽未有生命危险,却依旧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之中。最终,曹操虽然保全了刘协的生命,但在心灵上,刘协却深知自己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真正帝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