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战国列强“变法”原因:被隐藏的太深,生产力果然决定生产关系
迪丽瓦拉
2025-09-26 21:04:37
0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公开承认韩赵魏三国,于是三国正式分晋。不久之后,魏国开始“李悝变法”,迅速让魏国成为战国第一位霸主。

紧随魏国之后,韩国、楚国、齐国、秦国、赵国等都纷纷变法。可以说,战国时期的国家,或多或少的都进行了变法。

问题在于:战国时期的列国,为何不约而同的要进行“变法”?表面原因是为了自强,但深层次的原因何在?其实道理很简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为当时生产力发生了巨变,于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就必须要改变,所谓“变法”就是要适应当时的生产力。

周朝井田制被动摇

所谓“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田制”,当时的经济基础,即天下田地归周王所有,就是史书中所说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然后将把土地分隔成若干方块,每个方块犹如“井”字,分配给庶民耕种,一般是八家为井之制(八家耕种共同优先耕种中间的公田),不得买卖转让。其中,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周王诸侯贵族是管理者,从中获取贡赋。

谈到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就是“耕田”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垦,同时还要修建水渠。既然开垦,除了人力之外,必然还需要相应工具,但周初时期金属工具相对稀少,因此天下虽大,但能开垦的有水利的田地相对有限。这与西方历史叙事不同,想要多少亩耕田就多少亩,好像耕田唾手可得一般。

但随着青铜采冶技术进步,比如湖北大冶铜绿山中的竖炉冶炼技术,就大幅度增加了铜产量,加速了青铜工具的相对普及,由此就可以开垦更多的田地——“私田”。周恭王时的格伯簋铭文,记载格伯用四匹马换倗生三十亩田,就是明证,因为公田是不允许用来交换的。当时私田增多,考古发现的铭文中有许多记载。

问题在于:新开垦的田地,理论上属于周王的,使用的话要交贡赋,但诸侯贵族愿意交这一笔贡赋吗?(下图,殷墟出土的青铜工具,周朝相关青铜农具更多)

除了少数极其忠心之人,绝大多数肯定不乐意交这一笔贡赋,因为对于诸侯来说,自己开垦的田地属于“私田”,属于“计划外的耕田”,除去支付农夫收入,其他全归自己所有不好吗?

总之,开垦的越多,收成就越多,实力就越强。随着自身实力增强,野心自然而然的就会膨胀,这也是西周中后期出现礼崩乐坏苗头的原因之一。

铸铁导致井田崩溃

虽然青铜工具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井田制,但青铜毕竟量少、且质地较软,很难产生革命性的变化。然而,这时又有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出现了,这就是铸铁。

铸铁,就是将铁矿石融化,然后倒入陶范中成形。该项发明于何时,目前还未考证清楚,但肯定源于中国,因为只有中国炉温达到可以融化铁矿的程度。春秋时期,这一技术开始被较大规模的运用,比如春秋楚国长沙铁鼎,采用的无疑是铸造技术,相关考古发现还有很多。

由于铸铁出来的是生铁,硬而脆,不适合做兵器,但适合做农具,史书上称之为“恶金”,《国语·齐语》中记载“美金(青铜)以铸剑戟,恶金(铁)以铸鉏、夷、斸,试诸壤土”,就是春秋齐国以铸铁为农具。

因为铁制农具大量出现,于是诸侯贵族们可以开垦更多的田地,拥有更多不用交税的“私田”。随着铁制农具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私田就越来越多,于是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井田制的崩溃。因为私田大量增加,需要相应大量农夫耕种,于是权贵们就“高薪聘请农夫”,比如齐国田氏小斗进大斗出等,目的是吸引农夫为他耕种,于是《公羊传》何休注说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就是不愿再耕种“薪水”太低的井田,最终“归之如流水”。同时,私田数量越来越多,逐渐超过井田。两者合一,井田崩溃。

其次,因为私田大量出现,而大家更愿意希望私田是“私人所有”,毕竟是他们自己开垦的,于是“地主阶级”开始出现。当地主阶级出现之后,他们要不要政治话语权,能不能做官?为了保护自己私田,那么是不是要完善律法?私田大量出现,土地所有制事实已经变成私有,那么土地能不能交易,国家收税系统要不要改变?等等,这是环环相扣的变化。

总之,铸铁大规模的运用,让生产力出现飞跃,自然也就打破原先的生产关系,井田制彻底崩溃,而周朝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之上。既然生产力出现变化,既然井田制崩溃,那么就要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在这种情况下,旧日的上层建筑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时代,所谓“变法”也就势在必行,否则就无法适应时代。

综上,上述中国历史进程,可以看到其中清晰的环环相扣的演变过程,符合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又比如因为生产力的飞跃,于是战国粮食人口大增,导致战国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以及能养活更多“闲人”而导致百花齐放,反过来因为战争太过惨烈,于是又出现了诸多“反战”思想等。

相比之下,据说与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同一级别的古希腊、古印度,在这一阶段的社会演进方面,可谓让人难以理解,突然就辉煌了起来,似乎可以脱离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然,这个话题不多说了,说多了又挨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年轻时,我们总是充满了激情与憧憬,对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和波澜壮阔的时代充满了幻想。回望秦末楚汉相争时,...
原创 赵... 都说赵云是刘备的铁杆粉丝,其实这哥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比谁都响。 你想啊,赵云最早跟着公孙瓒混,可没几...
原创 陈... 1949年下半年,随着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0月,厦门终于迎来了久违的解放。在这个重...
原创 报... 提到黄埔军校,几乎无人不知。这里培养出大批名将,尤其是中将和上将琳琅满目。然而,少有人意识到,在黄埔...
原创 释... 前段时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带走调查的事情,引起无数网友的关注和热议。有的网友感到吃惊,有的网友则并...
秦始皇陵为何不敢挖?中德两国曾... 声明:本文内容参考了多方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秦...
原创 她... 李佩被誉为“中国最美女人”,她的美丽不仅仅源于她的容貌,更在于她为国家做出的卓越贡献。她的丈夫郭永怀...
原创 得... 1949年11月6日,熊向晖准时到达了中南海的勤政殿,参加周总理主持的宴会。然而,由于他和司机不熟悉...
原创 在... 1722年12月20日,在畅春园的清溪书屋,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康熙皇帝去世了。自1661年...
原创 美... 说起冷战时期的美苏较量,许多人都知道,最终是美国笑到了最后。苏联,这个庞大的国家,曾凭借强大的军事实...
原创 美... 美国的“最大软肋”终于浮出水面,这句话精准一针见血! 这篇文章最初在微信公众号“还原历史背后真相”...
家族瑰宝:一枚中华民国双旗币当... 在云南的青山绿水间,祝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承载着家族记忆的中华民国双旗币当十铜元。这枚历经岁月流转的钱...
原创 独... 从中国怀抱走出去的国家与历史悲欢 历史上,有许多国家从中国的怀抱中走出,形成现在的独立国家,比如蒙...
原创 万... “凤阳那里的农民有讨饭的习惯。” “讨饭?你听说过这个吗?还会有这种习惯吗?说这种话的人,到底站在哪...
原创 中... 1985年,中阿两国的关系正处于一个复杂微妙的变化期。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的搬迁事件,恰如其分地反...
原创 姚... 《——·前言·——》 姚崇与张说,唐朝两位重要的宰相,曾是朝堂上并肩作战的同盟,却因一次公开冲突而...
原创 李... 在近现代历史中,李鸿章的名字常常与争议紧密相连,毫无疑问,他位列其间。这位晚清的重臣,其存在和所作所...
传承家族荣光: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在安徽那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徽派建筑的黛瓦白墙与悠悠古韵交织成诗。余先生于家中静谧的书房内,珍...
原创 《... 《甄嬛传》最后大封六宫时,甄嬛明明手握实权,却没让自己独揽后宫大权,反而推端妃出来坐了头把交椅。这看...
原创 他... 清朝的建立,历来为人熟知。那时,清朝的统治者来自满洲,最初他们并未直接入主中原,而是在东北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