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之修辞评析
迪丽瓦拉
2025-09-27 01:02:17
0

《三国演义》与诸葛亮有关的情节极多,且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隆中对策、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其中九十三回中的“武乡侯骂死王朗”因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尤令人拍案称奇,大抵无人不佩服诸葛亮高超的修辞修辞艺术。

前人对骂王朗一篇评价颇高,毛宗岗曾点评:“骂曹操者,有陈琳之檄文矣,有衣带之诏也,有汉中王进位之疏矣,独于(骂)曹丕而缺焉。武侯虽有出师之表上告嗣君,恨无讨贼之文布告天下。今观骂王朗一篇,即以此当布告之文可耳。”(毛宗岗:《<三国演义>回评》)毛宗岗将“骂王朗一篇”提到了与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同等的高度。

诸葛亮戎马倥偬,处理军国大事数十年,修辞无疑也成了他对敌斗争的武器。认真探讨 诸葛亮痛骂王朗过程中的修辞艺术,对于全面分析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同时更好指导修辞实践,不无益处。

诸葛亮生逢乱世,汉王朝已然走向衰亡。改朝换代之际,各割据势力问鼎中原,武装斗争之外,话语权的争夺也极为关键。诸葛亮与王朗的修辞交锋,根本上是曹魏与蜀汉话语权的碰撞,是“天”(历史发展规律)与 “汉”(道德标准)的碰撞。在“天”与“汉”之间,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拥抱了后者,虽然这是造成他命运悲剧的根本原因,却也是促成他道德圆满及宏大叙事的可靠保证。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一直主导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忠孝”是评判知识分子言行的准绳,有悖“忠孝”的言语必遭口诛笔伐,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忠孝”观念面前只摆在了第二位。诸葛亮在修辞策略上立足这一语境,便在道德制高点上掌握了主动。

例如《三国演义》中写道:“(孔明)令护军小校传曰:‘汉丞相与司徒会话’。”虽是一句“汉丞相与司徒会话”,但其中却包含有修辞上的玄妙,“只一‘汉’字,可以压倒王朗”(毛宗岗语),诸葛亮巧妙地预设“汉”这一信息,在道德标准的层面为以后的修辞奠定了基础。

接着王朗问:“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为诸葛亮设置了一个两难的命题:如果“知天命、识时务”,那就不应该“兴无名之兵”;相反,“兴无名之兵”就不是“知天命、识时务”。但王朗的修辞在逻辑上需有一个前提———诸葛亮讨伐曹魏是“兴无名之兵”。

不过诸葛亮轻轻松松便否定了王朗的大前提,“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一个反问句利剑一般切断了王朗修辞上的逻辑连续性,诸葛亮语言修辞逻辑严明的特点可见一斑。王朗接下来又说:“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方,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悖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王朗抓住“天”,还有“人”(民心),一再强调曹魏代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民心所向。

客观地讲,王朗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也有一定道理,而且对蜀军士气不利,也挑战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但诸葛亮敏锐地察觉到其“数典忘祖”的道德弱点,再次祭起“忠君爱国”的大旗,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将王朗定位为“汉朝大老元臣”,不无讽刺的意味,同时为后面的讨伐奠定了基础。诸葛亮的言外之意为,王朗既然是汉朝老臣,理应“忠君爱国”才对。

诸葛亮接着痛陈汉末的腐败:“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攮。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诸葛亮采用一组短句,运用排比与对偶的修辞格,极大地增强了语势和修辞效果。修辞学研究表明,在辩论性的语境之中,短句的运用可以达到气势逼人的表达效果,语言的反击力量也可以得到增强;排比句则有“壮气势广文义”的功能,二者的兼用则进一步增强了“文势”,有如“排山倒海”。这一段话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精湛的修辞技艺。

当然,也许会有人置疑,诸葛亮既然“尊汉抑曹”,那为何还要将东汉朝廷批得体无完肤呢?实际上,恰如毛宗岗所批,诸葛亮“骂尽汉臣”是为了“暗切王朗”,其修辞上的逻辑关系可以表述为:王朗身为汉朝老臣,却尸位素餐,坐视汉朝的腐朽与灭亡。

诸葛亮没有忽视王朗的“变节”,抓住王朗的生平,有的放矢:“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 诸葛亮点明:王朗叨食汉禄不但不思报效朝廷,反而助纣为虐,完全丧失了汉朝老臣的道德操守,“忠孝”二字在王朗身上荡然无存,而“初举孝廉入仕”也显得别具讽刺与滑稽意味。亚里士多德曾表示,修辞的成功取决于修辞者的人格力量,及由修辞所提供的表面证据,反之亦然。

诸葛亮通过揭露王朗人格上的卑劣面,在道德上宣判其死刑,王朗有关“天”与“人”的说辞即使令天花乱坠,至此也无效了。

接着诸葛亮又说道:“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 不仅呼应前文的“奉诏讨贼”,而且也旗帜鲜明地主张了蜀汉政权的合法性,在气势上给予王朗及魏军重重一击。至此,王朗维护曹魏政权合法地位的企图便彻底告破。

于是诸葛亮乘胜追击,继续痛骂王朗:“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这里,诸葛亮连用两个反问句,“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 四帝乎?”气势磅礴,锐不可当。同时,诸葛亮又运用了极具讽刺和挖苦色彩的词句,“潜身缩首”、“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寥寥数语便揭下了王朗的伪善面具。

而“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一语更是彻底击溃了王朗的心理防线,无怪乎王朗“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总之,诸葛亮娴熟的修辞技巧令人折服,堪称经典,其高超的修辞艺术与雄辩才能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从莱庭.西方修辞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7.

[3]毛宗岗等.名家汇评本三国演义.北京: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2007.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36年2月26日的黎明,东京赤坂见附的雪地上,几名穿着军装的士兵在厚重的积雪中小心翼翼地前行,脚...
原创 苏... 2020年2月25日,苏联最后一位元帅德米特里·亚佐夫在莫斯科一家医院逝世,享年95岁。作为苏联历史...
原创 西... 你说这历史啊,有时候真能让人瞅着心疼。就说西晋那阵子吧,刚把三国那摊乱事儿捋顺了,本来该好好过日子了...
原创 建... 1952年11月,毛主席在视察完河南安阳的工作后,特地参观了当地一处著名的历史遗址——袁世凯的陵墓“...
原创 玄... 各位历史爱好者们,咱们今天聊聊唐朝那场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想象一下,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那个清晨,...
原创 日... 2007年,东京街头竞选海报上的东条由布子面对记者提问神情倨傲:“南京大屠杀? 那不过是中国人砍下自...
原创 血... 1945年8月18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三天后,苏军却仍然在继续战斗。在日本投降的第三天,苏联军队在...
原创 谭... 谭震林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领导人之一,而他的外号“谭老板”却在党内流传已久,这个外号颇为独特,不仅在党...
原创 太... 清朝末期,太平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在南方的大山深处悄然崛起。这些英勇的起义军一往无前,北上攻占一个...
原创 光... 写作对于每一位作者来说都并非易事,每一篇文章背后都充满了辛勤与努力。这些文字的背后,作者为了养家糊口...
原创 扶... 说起阿尔巴尼亚这个国家,很多人都觉得它像个谜。地处巴尔干半岛,资源不算少,有铬矿石油啥的,可经济一直...
【文化中国行】讲古 |《古田县... 《讲古》《古田县村名溯源(凤都村)》 讲古田古代的人文历史、俚语传说、古民居古建筑,讲新时代古田故事...
原创 一...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都说美国总统...
原创 谁... “1958年11月的夜里,首长,电报到了!”警卫员推门而入,把一份刚从平壤发回的密电递给总参作战值班...
历史片段串联如穿珍珠!独立战争... 将众多历史片段串联起来,恰似用丝线将散落的珍珠逐一穿成串,如此一来,我们便能更清晰地洞察历史的脉络及...
原创 深... 家人们,咱今天聊聊南宋那段揪心的历史,宋高宗为啥非要杀岳飞呢?这背后啊,有个特别现实的原因,就是南宋...
原创 西... 从混混到霸王:项羽的传奇一生 项羽,这位曾经英勇非凡的西楚霸王,其悲壮的结局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
原创 王... 咱今天聊聊历史上一个超厉害的政策 —— 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这政策啊,对汉朝的发展影响巨大,用现在的...
原创 陈... 陈赓将军在1951年8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跨过鸭绿江,立刻感受到异国的风情。周围的妇女身着短衣长...
三国最惨烈一战:17员大将血染... 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