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后,许多将领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而调动到不同的地方,而有些则因为所谓的“历史问题”被迫转业。例如,华东军区的原副参谋长周骏鸣便是其中一位。他的军事背景、职务和成就都为他赢得了中将甚至上将的可能,但最终为何还是落得转业的结局呢?
周骏鸣曾在旧部队中服务,他的军旅生涯可追溯到他担任少校团副和少校营长的时期。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他逐渐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过去那些军阀们并不是为了保家卫国,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完全是为了争夺自己的权力,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因此,他的军事生涯始终伴随着一种对“军阀”概念的反思。
1931年,当宁都起义发生时,周骏鸣所在的部队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革命的行列,成为了红军的一员。然而,初入革命队伍时,他们这些军官几乎没有被接纳,组织更倾向于保留那些经过考验的领导干部和各种技术人才。为此,他仅获得了60元的路费,便毅然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决心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1932年回到家乡确山之后,周骏鸣的父亲希望他能在保安队中找到一份清闲的工作,但他对此并不赞同。在国军中担任军官的经历赋予了他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他谦虚务农的态度赢得了周边百姓的深厚好感。虽然从军队离开,他依然深信地方上必有党组织的存在,但几经寻找,却始终未能如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最终将家乡的恶霸八叔清除出局。到了1933年,他终于找到了确山的党组织负责人,开始正式组织队伍投身革命,并在1934年被任命为省委委员和军委书记。他之所以获得如此快速的晋升,与当时红军大转移以及白区工作遭受重创、缺乏干部有着直接的关系。
然而,伴随着组织遭受的打击,周骏鸣也不幸被捕。期间,他遭遇了一名叛徒的谈话,该叛徒试图以歪理说服他组建一个虚假的省委,破坏革命组织。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周骏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将情报传递出去。他被迫同意加入这个假省委,并写下了悔过书,随后得以出狱。
重获自由后,周骏鸣开始了艰苦的武装力量建设,并迅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抗日战争期间,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新四军序列,担任第八团的团长。随着战斗的不断推进,他的部队逐渐扩大,部队的番号也随之改变。他不仅被提升至第二师的参谋长,还在解放战争中担任华东军区的副参谋长和后勤部长,负责为部队提供必要的战斗物资保障。
1954年,陈老总从北京返回后召开了一次干部会议,传达了有关周骏鸣的指示,宣布由于历史问题,他不再适合在高级军事机关工作,因而停止了他的军区副参谋长职务。这段历史是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其出发点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但也证明了他并非叛徒。然而,随着解放后部队进行的审干工作,许多将领因“历史说不清”的原因被降低军衔,甚至被迫转业。
虽然陈老总对周骏鸣的转业表示不满,但作为下级的他依旧希望能够向中央反映情况。他给中央首长写了一封简短的信件,阐明了停职原因,不久后便接到了去北京的通知。中央首长随后指示总政部和总干部部的负责人与他会谈,经过讨论,最终达成结论:他写的悔过书是一个错误,不过他仍然忠于党的事业,并在此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问题解决了,他并未复职于军队,而是被调往水利部担任副部长,从此结束了他大半生的军旅生涯。
根据他的职务和资历,如果参加1955年的授衔仪式,他至少有资格获得中将军衔。在1952年时,他已经有了军级的评定,具体级别则无人知晓;但考虑到他担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的身份,至少也应该是副兵团级或准兵团级的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