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袁世凯称帝仅仅八十三天,迅速退位,然而他留下的那一枚银元却在长达三十七年的时间里,始终在全国范围内流通,数量累积至七亿五千万枚。尽管他的头像早已被废弃,但“袁大头”却依然作为一种货币流通,成为一种象征,比袁世凯本人的存在更为持久与稳定。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枚银元在政权更替、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始终屹立不倒呢?
1912年,北京的许多钱庄每天清算账目时都会用秤来称量银子。一天,钱庄会收进三百枚鹰洋,而到了傍晚,经过清点后,总会有四十枚因成色不达标被退回。上海滩的一家百货商号甚至发布了告示:“不再接受广东龙洋,因其重量损失严重。”那时,上海流通的银元种类繁多,通货、私铸、仿洋混杂在一起。最受欢迎的要数墨西哥鹰洋,几乎占据了上海流通货币的六成。鹰洋以其银质纯净、外形精美且带有美国纹章风格,受到外贸商人的青睐。有些山西商人甚至在北上的时候,宁愿将全部资金兑换成鹰洋,将其压在货柜的底部,宣称“这东西不值钱,但却天理难容。”
然而,鹰洋并非没有缺点。在进入市场时,它需支付“水洋费”,上海的收费标准为3%,有的地方甚至高达5%。此外,清朝时期的龙洋因重量不一、成色不统一,使用起来也勉强能够维持。各省自行铸造的银币更是混乱不堪。例如,湖南的“湘元”含铜多而银少,陕西的“陕洋”尺寸有所缩小,尽管票面一样,实际的价值却大相径庭。一旦进行跨省交易,就需要进行复杂的兑换、折算和议价,银元往往被当作银两处理,有时银两又会变成银锭,这样一来,商人和钱庄都感到头疼。1913年,一家位于天津的丝绸商行曾用清朝的龙洋交货,但浙江的客户要求换成鹰洋支付,由于汇兑问题,交易居然拖延了两个月才得以解决。
在清朝末期的最后三十年里,全国的流通货币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民间出现了不少“以一钱兑三钱”的现象,这不仅加剧了交易的复杂性,也使得财政陷入了困境。清朝末年的战乱使得许多铸造的银元流入了地方军需,质量也良莠不齐。甚至有奏章反映:“南方五省的银元,不仅不值秤重,而且商人纷纷抱怨。”
在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国家财政困窘,兵饷难以支付,税收不稳定,官员和商人都开始转向鹰洋,而百姓则更倾向于保存铜板。江苏的一位商人回忆说:“卖三斗米时,居然会收到六种银元,重量不清楚,根本不敢记账。”要统一币制,成为袁世凯巩固政权的首要任务之一。
1914年5月,《国币条例》正式颁布,北洋政府首次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全国通用的银元以“壹圆”为本位,其成分为银89%、铜10%、锡1%,标准重量为七钱二分(约26.8克),含银量为六钱四分八厘。从此,银元的重量、成色和图案得以统一。这枚银元被命名为“中华民国壹圆”,正面图案大胆地采用了袁世凯的侧面头像。
天津、南京和武昌的造币厂被指派共同铸造这一银元。最早完成样币的是天津造币总厂,工程师曾载华与监督吴鼎昌共同设计了精美的模具。整个银元边缘装饰有250道齿纹,细致入微,镜面抛光,银白色泽光亮。正面是袁世凯身穿西装的头像,五官轮廓分明,头发挺拔。背面则标有“中华民国三年”,两支稻禾环绕着“壹圆”字样。
首批铸造的三年银元共有六千万枚,迅速投放市场进行试流通。为了防伪,银元的设计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加强了工艺上的精细。齿边的精密设计、统一的模具和严格的熔点,使得伪造者几乎无从下手。市面上,银元伪造率已经达到十分之一二,但“袁大头”的工艺却让伪造者束手无策。为了确保银元的质量,北洋政府要求每家造币厂每周必须进行抽样检查,合格率不得低于99%。天津总厂还将每月的检查报告提交给财政部,确保银元的质量始终如一。
第一次发行的“袁大头”银元在嘉定县流通时,起初投放了八千枚,而在一天后便回收了七千九百枚,市场价格一日之内上涨了一分。商人们悄悄地议论道:“虽然袁世凯的帝位不稳,但这枚银元却可以压箱底,因为它熔化后还是纯银。”不到三个月,“袁大头”就迅速取代了鹰洋,四省的商会纷纷请求增发。
这枚银元不仅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甚至在袁世凯倒台后,仍然保持了其货币流通的地位。虽然1915年袁世凯称帝,全国一片哗然,第二年仓皇退位,但“中华民国”年号依旧在银元上继续铸造。直到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北洋政府更迭,段祺瑞掌权,南方的军阀也逐渐蠢蠢欲动。尽管袁世凯已经死去,银元依旧没有停铸,天津和南京的造币厂继续生产,年号仅作了小小的修改,头像依旧未变。
“袁大头”这一货币工具,虽然曾经是袁世凯政权的象征,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超越了政治人物的更替,成为了稳固的信任载体。尽管袁世凯的政治生命早已结束,银元却依旧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