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历史的常态,每当一个朝代走向灭亡时,农民的痛苦往往随着权力的转移愈发加深。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屡见不鲜,但往往这些起义军的首领,一旦获得了权力,便难免沾染上享乐的欲望,忘却了当初为了百姓而起义的初心。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以及明朝末年的李自成,都不例外。
其中,李自成虽曾攻占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但在其占领北京后,却未能稳固胜果,反而因过于暴虐,最终被赶出城,最后死于九宫山。而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简直令人发指,尤其是在他发起的“追赃助饷”运动中,他让无数明朝的臣子受到了极大的折磨。明朝的首辅魏藻德,在受尽折磨后,竟然因脑裂而死,成为了这场政治暴行中的牺牲品。
公元1644年,李自成自西安起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以“永昌”作为年号,之后一路北上,最终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面对即将覆灭的国家,羞愧不已,他选择了自尽,挂尸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崇祯死后,许多曾效忠于明朝的臣子并未选择殉国,而是希望能投靠新兴的王朝。毕竟,历史的惯例就是,王朝更替后,大臣们不是殉国就是被新政权收纳,这样他们依旧能在新政权中获得某些职务。
然而,李自成并没有按照惯例行事,他并没有重用这些明朝旧臣,而是只任命了一小部分,剩下的则都交给了刘宗敏处理,让其负责执行“追赃助饷”。所谓“追赃助饷”,实际上就是勒索那些富有的官员,让他们缴纳赎金以求免除处罚。在这一过程中,魏藻德等高级官员被迫交出巨额银两,身份较低的官员则交纳少量的赎金。然而,即便魏藻德交出了数万两黄金,刘宗敏仍然认为他隐藏了更多财富,继续加刑审问。最终,魏藻德在折磨中死去,连他的儿子也未能幸免,被刘宗敏杀害。
魏藻德在临终时才懊悔自己当初没有为崇祯尽忠,但为时已晚,历史也没有后悔药可吃。另一位悔恨的则是崇祯的岳父,周奎。周奎本是一个普通百姓,因女儿为崇祯皇后才得以成为国丈。上任后,他利用职权贪污腐化,许多人为了与其建立关系,送给他大量的礼物。崇祯曾多次向他索要资金援助,但周奎每次都拿不出足够的银两,直至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周奎才不得不交出自己积攒的60万两黄金。在李自成的“追赃助饷”行动中,周奎家族的惨剧也随之上演,他的妻女和儿子最终都被逼迫自尽,周奎自己也在即将断气之际将自己最后的财产交了出来。
类似周奎和魏藻德这样的明朝官员在崇祯时期并不少见。当时,许多官员面对崇祯的财政困境,往往采取装穷的方式以逃避捐款,甚至故意穿着破旧衣物上朝,竭力表现自己处境困难,不愿意为国家捐款。结果,当李自成进京后,他们的财富和生命都未能逃脱。
正如一些历史学者所言,明朝的灭亡,并非单纯是因为崇祯的失误。如果崇祯能够摆脱这些腐败的文官,或许明朝的命运会有不同的结局。尽管如此,历史没有“如果”,在甲申国难后,大明王朝彻底灭亡,即使南明短暂地尝试恢复,也难以逆转历史的洪流。民间传言的“反清复明”,在强大的清朝政权面前,仅仅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花,难以形成真正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