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东进:
新四军在商丘的浴血征程
1938年9月初,根据周恩来、叶剑英的战略部署,河南省委迅速将工作重心转向豫东地区。9月27日,彭雪枫在确山县竹沟镇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举行庄严誓师仪式,这支300余人的精锐部队随即挥师东进,直指豫东重镇永城。至10月,该部成功与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及肖望东先遣大队实现战略会师,整编为统一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正式拉开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序幕。
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会。(资料图片)
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资料图片)
从芦家庙到芒砀山 抗战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1939年1月,侵华日军占领了距离亳县县城仅30公里的鹿邑县,企图在此建立据点,构筑皖北、豫东地区的防御体系。面对这一局势,新四军游击支队迅速制定“以游击对堡垒”的作战方针,命令第二大队大队长滕海清率领部队,沿商丘至亳州公路两侧开展游击作战,寻找战机消灭敌人。
据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许玉亭介绍:“1939年1月6日,豫东地区日伪军800余人自商丘据点出动,沿商亳公路南侵,占领芦家庙,妄图攻取亳县县城‘过个肥年’。”
获悉敌情后,滕海清于1月8日晚间兵分三路突袭芦家庙。由于当地缺乏大型宅院,日伪军被迫分散占据民房驻守。战斗打响之际,整条街道顿时枪声四起,战况激烈。
日伪军龟缩屋内负隅顽抗,妄想依托建筑工事实施“守屋作战”。滕海清当机立断,命令尖刀排战士迅疾攀上屋顶,掀开瓦片向室内猛掷手榴弹。“这招立见奇效!”许玉亭回忆道,“爆炸声中,屋内敌军非死即伤,幸存者最终只得缴械投降。”
经过三小时激烈战斗,新四军游击支队取得重大胜利:击毙击伤日伪军百余人,俘虏敌军百余名,缴获战马数匹及枪支弹药若干。残部向坞墙集(现睢阳区坞墙镇坞墙村)方向溃退。
这场被党史研究者誉为"新四军东进第一仗"的关键胜利,不仅成功粉碎了敌军进犯亳县的军事企图,给予日伪军嚣张气焰以沉重打击,更重要意义在于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敌后抗日打开了战略新局面,为创建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芦家庙战斗结束后仅半月,游击支队主力便迅速挥师永城,以连续拔除伪军据点的凌厉攻势,将根据地推进至芒砀山麓。这支敌后武装在短短数月间实现惊人发展——至1939年10月,随着豫皖苏省委升格为边区党委,萧县、亳县、永城等五个县政权相继建立。1940年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游击支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团及4个总队。这支最初仅300余人的队伍,历经战火淬炼,最终成长为拥有万余兵力的中原抗战中坚力量。
豫东之战现场。(资料图片)
彭雪枫在豫皖苏根据地动员会上讲话。(资料图片)
从坞墙集到瓦岗寨 抗战鲜血染红豫东大地
1939年2月28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芦家庙战斗的硝烟未散之际,迅速转战虞城杜集,成功摧毁伪区署并建立抗日政权。紧接着,部队于3月5日凌晨2时挥师南下,对驻守商丘城南坞墙集的伪豫东“剿共”第一路曹大中部发起突袭。经过6小时激战,我军毙敌200余人,俘虏10余人,并缴获战马10余匹,再次给予日伪势力沉重打击。
1939年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副司令员吴芝圃指挥下,于睢杞太地区展现出卓越战斗力。独立营在一个月内连续作战十次,创下十战十捷的辉煌战绩:首战荆岗歼灭伪军300余人;再克大朱庄俘虏敌军150人;夜袭苏木岗、强攻长岗集等战斗均取得完胜。这一系列胜利使新四军声威远播,当地民众踊跃参军。在吴芝圃的领导下,独立营迅速由300人扩编至2000余人,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
3月23日的瓦岗寨见证了独立营最惨烈的突围战。这支刚完成任务的部队尚未撤回永城基地,便遭遇2000余名日伪军的铁壁合围。日军以82辆汽车为运输载体,14辆装甲车配合7辆坦克组成钢铁洪流,瞬间碾碎寨门防线。营长冯胜在绝境中展现出卓越指挥才能,命令各连实施交叉火力网掩护突围。危急时刻,八连连长吴守训带领敢死队逆向冲锋杀入重围,在身中七弹的情况下仍击毙日军指挥官。当战友将他从坦克履带下抢救出来时,瓦岗寨内已用血肉之躯创造奇迹——摧毁三辆日军汽车、毙敌七十余人,硬生生在钢铁包围圈上撕开一道生路。
腹部再度中弹的吴守训被村民冒死救起,连夜送往商丘圣保罗医院。救治期间,吴守训意外发现同院治疗的日军中佐,经过打探得知这位日军中佐正是瓦岗寨战役中被新四军击伤的敌酋。为避免暴露身份,吴守训在简单包扎后,强忍伤痛昼夜疾行150余里,最终在永城与部队胜利会合。
新四军游击支队沿途张贴抗日宣传标语。(资料图片)
水东抗日根据地指挥部旧址。(资料图片)
从李黑楼到八里庄 抗战英烈铸就不朽丰碑
在商丘抗战史册上,鲁雨亭的名字闪耀着特殊的光芒。
鲁雨亭1899年出生于永城县山城集(今永城市芒山镇),1920年毕业于开封宏威士官学校,历任河南陆军及建国豫军掌旗官、军法官、军法处长,后出任武安县县长、国民党四十一军驻南京办事处处长、军长代表、永城县长等职。1938年,他变卖家产组建抗日武装;次年8月率部加入新四军游击支队,任第一总队总队长。依托芒砀山根据地,他指挥部队在僖山、柿园等地多次重创日军:1940年2月伏击全歼日军三卡车兵力,1940年3月连续作战击毙日酋佐野联队长及数百名日军。
日军于1940年4月1日拂晓调集重兵围剿芒砀山,出动30余辆装甲战车及3000余名步骑兵,对鲁雨亭部实施大规模军事报复行动。
鲁雨亭为掩护主力撤退,亲率特务连死守李黑楼村。激战从清晨持续至黄昏,鲁雨亭身中数弹仍高呼“为民族存亡血战到底”,最终壮烈殉国,时年41岁。
鲁雨亭殉国后,司令员彭雪枫含泪致信其父鲁紫铭。这位深明大义的老先生提笔回信道:“吾儿为抗敌而死,正得其时;马革裹尸,正得其地……人生自古谁无死?但求死得其所,此生无憾!”字字如金石坠地,映现出永城军民铸就的抗战铁脊。
1941年至1943年,华中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新四军各部坚持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及反磨擦斗争。1944年4月河南战役爆发后,面对日军进攻,国民党军节节败退,致使中原大地迅速陷于敌手。
1944年夏秋之际,为贯彻中共中央“发展河南、控制中原”的战略方针,新四军第4师、第5师主力分兵西进北上,全面展开豫皖苏边区收复作战。9月上旬,彭雪枫师长率第4师主力连克八县,基本光复豫苏皖边区。9月10日,部队对盘踞夏邑县八里庄的顽军李光明支队实施围歼,战至11日全歼该敌,俘获支队司令李光明以下千余人。此役中,亲临前沿指挥的彭雪枫将军不幸中弹殉国,年仅37岁。
从1938年底东进的第一声枪响,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凯歌高奏,新四军将士在以商丘为中心的豫皖苏边区,用血肉铸就了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彭雪枫将军白马嘶风的英姿,鲁雨亭烈士血染征袍的壮举,与万千无名英雄的忠骨,共同在这片热土上树起永恒的丰碑——那是一座用生命诠释民族大义,用信仰照亮独立之路的精神图腾。
1941年1月20日,八路军第四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图为反顽斗争中的新四军第四师部队。(资料图片)
来 源:商丘日报 记者 蒋友胜 资料来源于商丘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