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备这个历史人物,许多人对他颇有微词,尤其是在于他一直声称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当这么多人在质疑的时候,很多人就不禁想,为什么刘备偏偏不说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呢?如果他这么说,显然会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开更多的方便之门,不是应该更容易吗?但实际上,刘备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心虚,而是因为他与刘邦真正缺乏任何直接的血缘联系。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这一制度自周朝以来就已扎根于中原,那时便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谱系继承体系。在这里,我将简单阐述这一制度的核心概念,而不引经据典。从古至今,只有嫡长子才能拥有家族的继承权,这是基于宗法制度所确立的特权。嫡长子被视作家族的真正继承人,因此他才可能声称自己是祖先的直系后裔。就像汉朝的历代皇帝,他们理所当然地声称自己是刘邦的后代,乃是因为在他们尚未分宗的时期,所有人均在同一个族谱之中,共同祭祀同一宗庙,这样的说法显然是合乎逻辑的。
然而,随着他们被封为王,分封各地之后,他们便从原有的大家族中被剔除,成为了一个新宗的“祖”。例如,刘胜被封为中山王,封地在中山国,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他自然成为了中山王朝的“始祖”。而那些没有离开刘胜封地的人,若声称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也是可以被认可的,因为这种继承关系在宗法制度下是成立的。
这种家庭关系的变化,其实对于有家谱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在古代,对于搬迁至他处的人,通常会新立一份家谱,而新的谱系中的始祖,便是第一个搬迁至该地的人,且族谱上通常会特别标注出始祖的原籍、出身等信息。
至于刘备是否真的是刘胜的后代,其实并不需要过于追究。如果刘备取得了权势,或许会有人把他的祖辈八代祖宗都翻个底朝天,但因为刘备最终并未成功,这反而使得他祖宗八代的真实身份不再受到关注,似乎变得没那么重要。
更为有趣的是,关于刘备的身世问题,《三国演义》也难逃其咎。原本没有多少人对此事感兴趣,但罗贯中却为刘备编制了一份谱系,结果却巧妙地把他评价为刘邦的第二十一世孙。而另有人重新整理了汉献帝的家谱,最终显示汉献帝不过是刘邦的第十七世孙。
换句话说,刘备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汉献帝的“皇叔”,而是他的“玄孙”。这种情况使得刘备的身世显得更加混乱,原本并没有什么问题,反而因为罗贯中的虚构,使得刘备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至于罗贯中学者本心,是想要贬低刘备,还是真心对他有所喜爱,至今没有人能够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