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不堪重负,自尽而亡。接着,吴三桂背叛了明朝,引清兵入关,迫使李自成军撤离北京。此时,清朝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然而,明朝并未就此灭亡。以明朝宗室和一些忠诚大臣为核心,南明政权在继位后力图恢复明朝的统治,并发动了长达近二十年的反清斗争。
南明政权历经弘光、隆武、永历三个时期,尽管时局动荡,但依然涌现出许多忠诚的将领,他们为捍卫明朝而战,其中李定国就是最著名的一个。这位将领被明末思想家黄宗羲盛赞为英雄,尤其是在桂林和衡阳之战中的卓越表现,让“李定国”一名如雷贯耳。黄宗羲更是高度评价了李定国的军事才能,认为他能够扭转战局,震动天下。
李定国,生于陕西榆林(或延安),原本是张献忠的养子,年仅十岁便被张献忠收养。十七岁时,他便率领着两万多兵马攻占了襄阳,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最终被封为安西将军。李定国不仅以军事才智著称,而且深受部下爱戴,培养了一个出色的指挥团队。
永历政权的抗清斗争得到了张献忠部队的支援,特别是在云南和贵州地区的抗清战斗中,李定国和孙可望等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对抗清朝的围剿,李定国在1652年亲自带领八万大军出征,攻占了湖南、广西的多个州县,并连续几次大破清军。尤其是在与清军的几次激烈交锋中,李定国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他指挥的战争既有效又果断,几乎将清军的进攻一一击退。特别是在衡州战役中,他巧妙设伏,一举打败了清朝将领尼堪,极大鼓舞了南明政权的抗清斗志。
然而,南明政权的内部分裂也让李定国的战斗生涯陷入了困境。孙可望因嫉妒李定国的赫赫战功,试图挑起内部纷争,最终导致了大西军的分裂。在这一内讧的压力下,李定国依旧坚持抗清,然而局势越来越不利。孙可望最终投降了清朝,将大西军的机密和战略情报交给了洪承畴,使得清军能够顺利制定针对南明的作战计划。
1658年,清廷决定分三路大军进攻云南和贵州,李定国的军队因忙于应对内乱而无法集中力量抗敌,最终在多次战斗中屡屡失利。清军的进攻如潮水般涌来,李定国虽多次组织抵抗,但因内部矛盾和兵力不足,最终未能挽回局面。
在1661年,李定国依然不屈不挠地策划了他的最后一场战役,意图为南明政权的生存争取一线生机。然而,这场战役的失败,使得他所依靠的云南、贵州根据地彻底陷落,南明政权的存续变得越来越渺茫。李定国为保护永历帝的撤退,亲自指挥了磨盘山之战,但遗憾的是,战局在叛徒的出卖下发生了急转直下。
李定国最后在知晓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后,心情沉痛,郁郁而终。尽管他最终未能带领南明恢复往日辉煌,但他忠诚于明朝的事迹依然成为后人景仰的楷模。李定国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的忠诚与牺牲,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英雄气概,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永不消逝的英勇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