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支赫赫有名的军队——“戚家军”,这支部队在戚继光的领导下,在抗倭战争中崭露头角,名扬四海。戚家军自嘉靖三十八年建立至辽阳之战的辉煌时刻,战绩斐然,先后斩杀倭寇近二十万人,击败蒙古铁骑,甚至曾赴朝鲜协助抗倭,横扫东亚。然而,明朝灭亡的那些年,戚家军却悄然消失,令人不禁好奇,究竟戚家军去了哪里?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军队在最后的历史阶段没有发挥作用?
究其原因,真实的故事远比外界所知更为复杂。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竟然在自己人的刀下覆灭。自从戚继光组建戚家军以来,军队背后始终有强大势力的支持。戚继光能一统戚家军,离不开当时的首辅张居正的撑腰。明朝虽然没有设置正式宰相,但首辅的权力几乎与宰相无异,张居正作为皇帝的老师,权势更是滔天,甚至能够影响皇帝的决策。戚继光得以迅速崛起,获得了来自张居正的大力支持,包括军饷、粮草等方面的优先保障,使得戚家军的战斗力一度无敌。
然而,万历十年,张居正突然去世,明朝朝政发生剧变。万历皇帝开始清洗张居正的势力,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亲信,成了被清除的对象。张居正死后仅半年,戚继光就被调离戚家军,转任广东。到了万历十三年,戚继光被彻底罢免,而戚家军则被派往辽东,驻守蓟州。随着权力的失去,戚家军逐渐失去了过去的荣耀和优待,军饷问题也开始凸显,军队的士气日渐低落。
到了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的最终覆灭就悄然发生。历史记载,朝鲜史料中提到,戚家军驻扎在东北参与援朝战争,在平壤战役中大获全胜,但此时援朝主将李如松所许下的奖励迟迟未能兑现,积压已久的军饷问题让戚家军士气低迷。正因如此,部分戚家军士兵逐渐产生了叛乱情绪,蓟州总兵王保见状,决定采取行动,准备伏击这支昔日的铁血军队。最终,戚家军三千多名士兵并未死于战场,却在自己的同袍刀下丧命,暴露了明朝对戚家军日益强大的私人化担忧。背后之人对戚家军的特殊凝聚力和义乌兵的“抱团”现象感到无法掌控,最终不得不出手。
这场屠杀使得戚家军几乎名存实亡。虽然戚家军之后仍存在一段时间,但早已没有往日的辉煌。最后一次戚家军的集结,是在天启元年的“浑河血战”。1621年3月12日,后金的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围攻沈阳,蒙古人投降,沈阳一夜之间陷落。援军戚家军和川军赶到时,形势已非常危急。在这一刻,戚家军被迫作出自杀式攻击,分成两部分向强大的后金军发动进攻。戚家军主将戚继光的侄子戚金指挥的队伍迅速形成火器车阵,迎战敌军。然而,后金大军实力强大,最终成功包围了戚家军。在惨烈的战斗中,戚家军阵亡近万人,而川军也几乎全军覆没。
浑河血战后,戚家军几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至此,昔日的强军戚家军彻底灭绝。无论是明朝的实录,还是后来的《明史》,都对这场战斗中的戚家军和川军的英勇表现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这是“辽左用兵以来的第一血战”。然而,随着戚家军的消亡,源自义乌等地的青壮年几乎全部阵亡,朝廷不再从这些地区征兵,戚家军的消失,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