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禔是康熙帝所生的三十五子中排名第五的皇子。由于康熙帝的前四个皇子早早去世,胤禔在其他皇子中显得尤为突出。当康熙帝的其它皇子渐渐成年的时候,胤禔便被视为长子,因此在宫中常被称为“大阿哥”。
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年仅十九岁时,连失四子,心情十分沉重。这时,他的庶妃那拉氏为他诞下了一个儿子,正是日后的大阿哥直郡王胤禔。康熙帝对这个儿子格外喜爱,连当时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白晋也曾证实,康熙帝对这位皇子的宠爱是显而易见的。白晋形容胤禔为“美男子,才华横溢,并且具备许多美德”。他还特别提到,胤禔极其聪慧,深得父皇的喜爱,这让他在诸皇子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因为胤禔是康熙帝的长子,而他又非常有才能,所以他成为了最早替康熙帝处理政务的皇子之一。他不仅三次随父亲出征,还在每次出征中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特别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年仅十八岁的胤禔便以副将军的身份随伯父裕亲王福全出征漠北。两位亲王带领军队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部,极大地巩固了朝廷的权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自出征噶尔丹,胤禔再次随军出征,并且在三月时因功被晋封为多罗直郡王。他也因此成为康熙帝所有皇子中首位封王的阿哥。尽管胤禔拥有显赫的地位和才能,但因为他母亲惠妃的身份远低于太子胤礽的母亲皇后赫舍里氏,这使得胤禔一直心存不满,他对胤礽被立为太子心有不甘,甚至暗自幻想能够取而代之。
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年仅十三个月的胤礽被康熙帝立为太子,之后他长时间稳居太子之位,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再次被废除。四十多年来,父子之间的君储矛盾愈演愈烈,康熙帝两度废立太子的举动,成为了这一矛盾的明显体现。
特别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废除胤礽太子身份后,康熙帝命令胤禔负责看管被废除的胤礽,然而胤禔看似已看到了机会,开始产生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想法。此时,胤禔的心思变得更加明显,康熙帝也因此下旨明确表示,“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这番话显然是对胤禔的不满。然而,胤禔没有因此收敛,反而变得更加激进,甚至在一时冲动之下,提出了废除胤礽,立胤禩为太子的建议,并且利用巫术与一些所谓的相面术为胤禩的贵气造势,暗中制造舆论。
康熙帝对胤禔的做法愤怒至极,随即开始查证这件事情,果然,胤禔的行为令人震惊。康熙帝命令处死涉及此事的相面师张明德,并将胤禔与胤禩一起关押。就在此时,胤禔的三弟诚郡王胤祉将胤禔长期与一个会巫术的蒙古人交往的事情向康熙帝举报,并且称两人有鬼祟的议论。经过调查,果真发现了胤禔在背后图谋胤礽的证据。
这些行为最终让康熙帝忍无可忍,连胤禔的生母惠妃也自愿请求将他处死,以示国法的严明。康熙帝虽然心情复杂,但最终还是决定不杀亲生儿子,而是将胤禔的郡王爵位削去,并将其终生幽禁。为了严密监控胤禔,康熙帝任命了贝勒延寿、贝子苏努、公鄂飞和都统辛泰等人组成百人团队,负责看管胤禔。康熙帝还严令这些人,如果有失职之事,将要诛九族。
胤禔被幽禁时年仅三十七岁,度过了长达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直到雍正十二年(1735年)十二月初一,胤禔在幽禁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在这二十六年的岁月里,胤禔除了进食、睡觉,就是生育后代,他一共为康熙帝生下了二十个孙子和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