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开皇之治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段人吃人的乱世,带来了短暂的稳定与繁荣。然而,随着隋炀帝杨广对高句丽的三次征讨,以及大运河的修建,民众的劳动力被过度消耗,国家的根基开始动摇。有人可能会说,杨广的作为虽有其不足,但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小觑。事实上,如果不因他挥霍民力,隋朝也许不会迅速灭亡。其实,杨坚在选择太子时若是将杨勇立为继承人,局面或许会有所不同。
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自然应该感谢他的儿子李治。正是李治的治理,才使得大唐的盛世得以延续。历史上,李治被称为第二个杨坚,这并非空穴来风。杨坚并不是单纯被自己的儿子所坑害,作为一个千古一帝,他的成就和李世民相差无几,其治理手法也大同小异,只是在军事征伐与宽厚待人方面稍显不足。
隋朝的灭亡可谓是在内部的动乱与外部的压力中加速发生的。自汉朝以来,许多宰相和权臣都渴望觊觎皇权,稍有风吹草动,便会被那些乱臣贼子抓住时机,私自谋反,导致朝廷动荡,难以恢复。东汉末年的诸侯,其实严格意义上都可以被视为反贼,连刘备这样的角色也不例外。虽然他没有继承权,却在汉朝统治仍然存续的情况下,自行封帝。而隋朝则更是赤裸裸的反抗,朝堂之上,众多势力联手发起造反,场面空前混乱。
征战高句丽消耗了大量的士兵,而士族仍然可以在朝堂之外营造叛乱之势,这足以说明帝国内部的脆弱。皇权之外的力量不容小觑,与其说是像唐末那样以惨烈的方式落幕,不如说短暂的平静正是隋朝最大的价值所在。隋末的局势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般简单,其实真正能够登基为帝的,只有宇文氏与李氏两家。而杨家虽不是八柱国,却也是朝中势力之一,实际上,隋末的割据局面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几家。刚好李渊在这一过程中崭露头角,成为中兴之主,但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屡屡面临险境,因此单纯用“关陇集团轮流掌权”来解释这一切,确实显得片面。
并且,隋末的战乱所造成的损失巨大,即使李渊成功登基,也并不意味着他能够稳固政权,更别提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唐初时期的国力相当薄弱,李渊甚至一度被突厥逼迫到思考迁都的地步。这一旦南迁,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不堪设想。我想表达的观点是,短命的王朝并不意味着后面必然会出现一个强盛的朝代,历史的演变中充满了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