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陈平、周勃等大臣们成功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后,开始讨论从刘氏的诸王中选出一位最为贤德的人来继位为皇帝。起初,代王刘恒并非最先被考虑的人选。某些大臣认为:“齐悼惠王是高祖的长子,现在齐王的儿子继位为齐王,追溯血脉,齐王是高祖的嫡长孙,符合继位的资格。”但也有其他大臣提出反对意见:“吕氏家族的垮台,正是由于他们通过结交一群不堪的亲戚,险些颠覆了国家。齐王的母家姓驷,其中的驷钧更是一个恶人。如果让齐王继位,那新的‘吕氏’又会浮现出来。”另有人建议立淮南王,但由于淮南王年纪较小,且其母家背景也不好,大家最终一致决定:“代王刘恒年纪最大,且为人仁爱宽厚,他的母家薄氏温文尔雅。支持年长的皇子继位,更能赢得百姓的认同。”最终,他们选择了刘恒,这不仅因为他是最为安全的选择,也是因为他母家背景较为平和,容易让朝野接受。
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人便派人去接代王刘恒。此时,刘恒内心并不安稳,便向身边的近臣郎中令张武等人寻求意见。张武等人认为:“朝廷中的大臣大多是高帝时期的旧将,他们不仅擅长谋略且机警多诈。现在,他们表面上忠诚于皇帝,但实则心怀不同的意图。此时他们刚刚铲除了吕氏宗族,虽然表面上是来迎接大王,但实际上并不值得完全依赖。建议大王假装生病,暂不前往京城,静观事态发展。”但中尉宋昌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当年秦朝衰败,诸侯豪杰纷纷自立,然而最终能登上天子之位的却是刘氏,这表明刘氏的强大无法撼动。即使吕氏一度掌握权力,最后也被周太尉一呼而倒,士兵们纷纷倒戈,这是天命的力量,而非人力所能控制。如今即便大臣们有意叛变,百姓也不会支持他们。况且,外有吴、楚、淮南、琅邪等强大势力,国内则有朱虚侯等亲族。如今,刘恒年长且贤能,以仁爱孝顺著称,正是大多数百姓心中的理想君主,应该顺应天命,接任皇位。”经过深思熟虑,刘恒最终听从宋昌的建议,决定前往京城。
代王刘恒与薄太后商议后,仍然犹豫不决,最终决定通过占卜来求解心中的疑虑。卦象显示一条横向裂纹,兆辞暗示:“大横预示着将有更替,你将成为天王,像夏启一样继承先帝的事业。”刘恒对此感到困惑,问道:“我已经是诸侯王了,还需要再做一个王吗?”占卜者解释道:“这里的天王指的是天子。”于是,刘恒决定派遣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与周勃等人会面。经过详细商议,薄昭将情况报告给刘恒,刘恒终于松了口气,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如你所说。”随后,他决定携带亲信一同前往长安。
当代王刘恒驾车至渭桥时,前来迎接的大臣们纷纷行礼,自称为臣。刘恒下车回应,太尉周勃请求单独会见。宋昌坚决表示:“公事可以公开讨论,私事不应由王者亲自处理。”于是,周勃跪下,呈上天子印玺和符节,宣告刘恒即位的消息。宋昌的这一举动表明,天子的地位应当是全体臣民的公器,而非个人私情,彰显了刘恒的威望。
在这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期,天降机遇,代王刘恒是否能够接受这个“皇帝之位”,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应当谨慎,推辞装病,静观其变。唯有宋昌慧眼识珠,准确分析时局,并且果断行动,帮助刘恒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否则,若错失良机,新的候选者将取而代之,刘恒作为潜在威胁,可能很快成为新的帝王所铲除的对象。
因此,宋昌的及时决断,成为了刘恒成功即位的关键。正如刘恒后来所言:“当初大臣们推翻吕氏家族,迎接我的时候,我曾犹豫不决,甚至有人劝阻我,只有中尉宋昌坚信我应当接受这个命运,最终我才得以继承宗庙之业。”宋昌因此被尊为卫将军,并封为壮武侯。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机遇常常来得突然,决策者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与果敢,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判断。正如刘邦在鸿门宴上,虽处于险境,却能逃出生天,项羽因轻率放过刘邦,最终自食恶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时机稍纵即逝,决策者应当迅速做出反应,否则,错失的机会将无法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