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的根源,其实早在晋国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就已埋下。晋国的覆亡并非偶然,而是自我削弱的必然结果,而这一切的开端,正是一次错误的分封决定。
“三家分晋”指的是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臣瓜分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被普遍视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它不仅标志着春秋时期以礼乐秩序为核心的政治格局彻底崩溃,也为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奠定了基础。那么,晋国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从晋国的历史根源谈起。周代奉行宗法制,嫡长子继承是铁律。无论是周王室,还是诸侯国,都要遵守这个制度。然而,晋国却发生了严重破坏宗法制的事件——曲沃代翼。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肥沃的曲沃地区封给自己的叔叔姬成师,即曲沃桓叔。曲沃不仅地广物丰,而且面积甚至超过了国都翼,这种分封打破了本该严格遵守的等级秩序。桓叔得此封地后势力膨胀,野心日益滋长。经过桓叔、庄伯、武公三代长达六十余年的经营,他们最终成功篡夺晋国政权,取代了大宗姬仇一脉,建立了所谓“曲沃代翼”的新局面。
这一行为本应受到谴责,因为它严重违背周礼。然而当时的周釐王却因受贿而承认曲沃武公的地位,册封其为晋武公。武公取得正统后,不仅占据翼城,还对大宗后裔展开了惨烈屠戮。此后晋献公继位,他因恐惧宗室势力再度篡位,残酷地清洗了宗族,甚至不惜对自己祖辈旁支的血脉“桓庄之族”赶尽杀绝。同时,他又听信骊姬谗言,废嫡立庶,迫使太子申生自尽,重耳与夷吾被迫逃亡海外。从此,晋国形成了“不蓄群公子”的传统,公子们不能留在国内,而公族也彻底失去了担任大夫的权利。
正因如此,晋国国君再也无法依靠宗室治理国家,只能倚仗外姓贵族。由此,三军六卿制度逐渐成形,军权和政权掌握在韩、赵、魏等强大家族手中。可以说,晋国的制度安排本身就为外姓权臣坐大埋下了隐患。相比之下,汉初刘邦分封刘氏宗亲为藩王,明初朱元璋设立塞王,都是通过宗室力量稳固皇权,而晋国却反其道而行,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的结局。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曲沃代翼的小宗篡权,本身已经打破了周礼。如果晋国君主不对宗室进行压制,就有可能在周礼尚存的背景下,被宗室与外姓贵族联合推翻。因此,这种恶性循环似乎注定无法避免。最终,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正式瓜分晋国,并获得周威烈王的认可,三家由卿变诸侯。这不仅彻底否定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也开启了“臣弑君、家取国”的新风气。此后“田氏代齐”便是这一趋势的继续。
司马光对此评价道:“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换言之,晋国的覆亡不仅是自身造成,也是周王室衰败的必然结果。曲沃代翼与三家分晋,既是晋国的悲剧,也是周天子威权崩塌的象征。可以说,从这一刻起,春秋真正落幕,而战国的帷幕则正式拉开。
大家是否也觉得,晋国和周王室的灭亡,正是他们自己一步步挖下的深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