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装悬疑剧里,常会听到“午门斩首”这样的说法,仿佛历史的现场就定格在午门之下,成为一个固定的镜头桥段。然而这其实是一种误传。关于斩首的真实场景,古代并非一直都在午门进行;午门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明代永乐年间,最初更多的是用于宫廷仪式场合。到了清代,午门更多地被用于庆功、欢迎胜利等场景,作为死刑现场的说法并不成立。因此,关于“午门斩首”这件事,公众认知其实偏离了历史真相。
明清两代的死刑斩首行动,绝大多数发生在城外的菜市口。历史文献中常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之类的记载,成为人们记忆里最具标志性的场景之一。选择在菜市口执行,一方面是因为这里人流密集、警示效果强,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社会秩序的震慑作用。以公开处决来警示群众,往往需要“看得到、听得到、记得住”的地点来承载这种公共教育的功能,菜市口正好具备这种条件。
关于地名的来历,明朝时的菜市口其实还叫做菜市街,那是一条烟火气十足、卖菜摊点聚集的街口,平日热闹非凡。到了清朝,官方把它正式称作“菜市口”,沿用至今,成为北京城内一个广为人知的地标性名称。菜市口的地理位置和人流特征,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具备强烈公共性和可视性的处决地点。
其实明朝时期,大多数斩首并非在菜市口,而是在西四牌楼,亦名西市,彼时是北京城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街之一。到了清朝,執行斩首的地点才改到了宣武门外的菜市口,成为新的公开处决点。这样的调整,反映出政府对执行地点的策略性考量——既要确保审判的权威,又要利用人流密集的地点达到警示社会的效果。
清朝灭亡后,这条街逐渐发展成为宣武门外最繁华的商业街与交通要道,日复一日的人流车流把这条街道推向城市生活的前沿。若昔日那些每日穿梭于此的人,后来得知这段历史,心里多半会对这条繁华街道背后曾经隐藏的阴影产生复杂的感受,或惊讶、或思考、或沉默。
古代社会确实盛行“秋后问斩”的习俗,明清两代也不例外。所谓“秋后问斩”,指的是冬至前后的时段,正是在这几日里,菜市口会被围得水泄不通,拥挤的人群与紧张的氛围形成一种独特的公共景观。人们在走出街市、穿过门道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把目光投向那些等待 executions 的场景,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执行日通常在拂晓前后,死囚需要从监狱出发,沿途经宣武门,最终抵达菜市口。按惯例,处决会按东向西的顺序逐一进行,参与的刽子手往往并非单枪匹马,而是由若干专业人员组成的队伍,确保程序的严肃与效率。完成处决后,死者的首级会被悬挂示众,成为对公众的一种直接而强烈的警示。
至于为何偏偏把斩首地点定在菜市口,这里面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菜市口的人流量极大,公开处决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杀鸡儆猴”,通过显眼的场景和广泛的人群传播威慑作用,以警示百姓远离违法犯罪与叛乱行为。因此,菜市口成为最理想也是最常见的公开处决地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