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之所以愿意接纳张辽,却拒绝接受能力更强的吕布,背后有两个核心原因:一是二人身份根本不同;二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用人观念的限制。
在曹操眼里,张辽虽然是一员悍将,但他始终只是打工的角色,他的身份定位决定了完全可以换一个主子继续效力。而吕布则不一样,他并非普通将领,而是一个有独立势力、有自立为王野心的诸侯级人物。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既然吕布已经走上自立门户的道路,那么他的命运就只能在成败之间选择:不是成功称霸,就是战败身死。曹操作为枭雄,自然明白这一点。
这一道理,后来鲁肃在劝说孙权时也有过精辟的解释。赤壁之战前,孙权犹豫不决时,鲁肃指出:像自己这样的臣子,即便投靠曹操,也不过是换个东家做事,地位待遇不会跌落太多,还能安身立命。但孙权若归顺曹操,作为一方诸侯,他又能落到什么地步?一个习惯于当领导的人,怎么可能心甘情愿重新当个小吏?更何况,像孙权这样的雄主,有手段、有野心、有自己的根基,即便曹操想收留,也难以放心。正因如此,曹操可以收编张辽,却无法接纳吕布。
事实上,不仅曹操如此,刘备也一样。当西凉悍将马超投奔刘备时,刘备始终戒备三分,从未真正放手任用。因为这类人物能力强悍,但背后的隐患太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反噬东家。
吕布的悲剧不仅仅在于身份定位不当,更在于“有才无德”。即便是在正史记载中,当吕布在危机时刻主动求饶时,曹操仍然迟疑不决。吕布自荐道:“天下动乱不外乎我,如今我已归顺,明公只要让我带骑兵,自己率步兵,天下不难平定。”然而刘备一句提醒:“明公不记得吕布对丁原、董卓的所作所为吗?”便让曹操彻底打消念头。
吕布的过往足以说明问题。最初,他深受丁原器重,但却在董卓的诱使下手刃恩主,投靠董卓,甘心与其结为“父子”。后来又在王允的劝说下,反手刺杀董卓。这样的反复无常,冷血无情,让人明白他是典型的“有才无德”之徒。
中国古代选人用人强调“德才兼备”,更忌讳“才大德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便明确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在他看来,如果无法得到圣人或君子,宁可用无才无德的愚人,也不能收纳有才无德的小人。因为愚人无力作恶,而小人却能凭借才干制造巨大破坏。
吕布正是这种典型:武力惊人,却没有相应的道德约束,他的存在就像是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任何人收留他都难以高枕无忧。相反,张辽虽然武艺高强,但为人没有重大瑕疵,也愿意听命于新主人,所以曹操收编他反而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吕布的失败是身份与人品的双重问题。他本该明白,既然选择了自立门户,就必须有“成则为王,败则成仁”的觉悟,而不是在失败后低声乞求对手的收留。同时,他那种“武力越强、人品越差”的矛盾组合,也注定让任何枭雄无法安心接纳他。相比之下,张辽这种“干将型”的悍将才是真正能够在强人麾下大展拳脚的角色。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越是身处高位的人,越该如履薄冰。能力强未必是福,若缺乏人品与格局,反而可能成为致命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