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室所称的“金黄色”并非人们普遍理解的黄金色,而是一种经过特别调配的颜色,实际上它是在明黄色中加入了红色,使其呈现出一种接近“橘红色”或“橙色”的色调。相比之下,杏黄色则与金黄色更接近,区别在于杏黄色的红色成分较少,颜色偏向明黄色。这种颜色的特殊性使它在清朝有着严格的使用规定。
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明黄色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几乎是绝对的禁忌色。清朝的规定非常严格,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穿明黄色的朝服。即便是级别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也不能使用这种颜色。甚至在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记忆中,他小时候曾穿着明黄色内衣去紫禁城看望已退位的哥哥溥杰。刚开始两兄弟玩得很开心,但当溥仪看到他穿着明黄色的内衣时,脸色立刻变得阴沉,并严厉训斥了溥杰,指责他“明黄色是皇帝专属的颜色,怎么能穿呢?”可见,即使是退位后的皇帝也对明黄色有着极为严格的禁忌。如果是在宣统三年之前,溥仪的亲生父亲摄政王载沣,甚至连这种颜色的使用权都没有。
至于杏黄色,它是清朝一个特别的颜色,专门为皇太子及其嫡福晋所设。这一颜色的使用限制极为严格,从康熙十四年到康熙五十一年,杏黄色仅在这段时期存在,且只限于皇太子和其正妻穿着。在清朝的近二百年历史中,唯一一位穿过杏黄色的皇太子是康熙帝的长子胤礽。自雍正元年起,清朝的皇太子成为了“密立皇太子”,即皇帝会秘密册立储君,但这一秘密不向外界宣布,因此杏黄色的朝服也就没有人再穿了。直到乾隆六十年,清高宗公开宣布了自己的皇太子继任人选——嘉庆帝,并在乾隆禅位之前,嘉庆帝也曾在这个期间穿过杏黄色朝服。
金黄色则是清朝皇子可以穿着的颜色,范围要比明黄色和杏黄色宽泛一些。根据清朝的规定,皇子在没有封爵之前可以穿金黄色朝服,但一旦封爵后,就必须按照自己的爵位来决定朝服颜色,不再允许穿金黄色。例如,皇子被封为郡王、贝勒、贝子等低等级爵位后,金黄色的朝服必须换下,除非获得皇帝的许可才能穿着金黄色。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朝服”并非是皇帝和皇子平时穿的衣物,而是用于参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的礼服。朝服上也有不同的区别: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郡王才能绣龙,而其他等级的宗室只能绣蟒,且龙是五爪,蟒是四爪。虽然皇帝可以穿明黄色,但并不意味着皇帝的所有衣服都是明黄色,朝服的颜色其实是多样的,包括红色、蓝色等。
在康熙年间,胤祥并未获得任何爵位,因此可以穿金黄色的朝服。直到雍正元年,胤祥被封为怡亲王,成为雍正帝的亲弟弟,并获得了皇帝的特别允许,继续穿着金黄色的朝服。因此,胤祥穿着金黄色朝服并不令人意外。然而,他的后代,作为封王的怡亲王们,能否继续穿金黄色朝服就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