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廉颇防线”能守住长平
迪丽瓦拉
2024-11-18 12:54:05
0

原标题:为什么说“廉颇防线”能守住长平

原本不打算写长平之战的攻防态势,但是 ,考虑到这几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战损最多,影响最大,知名度最广的一场战役,还是仔细研究了一下其攻防态势。

单纯文字结合地图看起来可能不容易理解,接下来这期文字会专门做成三维地图视频解说一下,就清楚很多了。

一、为什么要争夺上党

上次说到,秦军攻占野王县,韩国的上党郡“孤悬海外”,失去了战略支援,上党郡守为了将祸水东引,投向赵国。赵孝成王不听劝告,执意要把这个定时炸弹揣自己怀里。

其实这么想是有问题的。站在当时的立场上,无法预知未来,支持与反对接纳上党都只是看问题的一个侧面。相当于他们在大雾天站在十字路口,大家的选择都只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只不过包括平原君赵胜在内的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而已。

先说一个问题,以下说的上党,都是指地理区域概念,不是行政区划。因为,上党郡,基本上韩赵魏三国都有,辖区范围很广,有的在河北,有的在山西,还有的在河南。但是,上党作为一个地区概念基本上就是指太行山以西,太岳山以东,王屋山以北。这三座大山中间的盆地,现在被山西的长治、晋城两个地级市完全瓜分。

所以……他们究竟为什么要争夺上党这个地方?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上党这个地方太重要了:赵国想依托上党地区的地理特点阻止秦国东进;秦国想拿下上党保证自己东进中路的双保险。

接下来详细说一下这里的逻辑。

之前说过,秦军东进是三路并进,中路始终是核心。

北路比较崎岖难行,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路,比如汾河河谷,秦国很早就占据了黄河浦津渡,从这里渡河北上,沿汾河一路向北确实是一条不错的选择,但是,这条路两边都是高山,如果敌军居高临下突袭,危险系数太高了,而且,这是一条断头路,越往北越高,最北面恒山山脉,平均海拔2400多米,看看都费劲,别说翻越过去跟敌人玩命了。

南路从商於古道进入南阳盆地之后就是一马平川,商於古道道路异常狭窄,出奇兵可以,大规模行军,困难重重,关键他不是刘邦灭秦一战功成,东部强国林立,是个持久战,道路问题马虎不得。

中路崤函通道,虽然也是道路艰险,好在有黄河天堑屏障北面,安全系数高很多,而且,可以顺流行船。

秦军横穿洛阳盆地继续东进,走出虎牢关之后就是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平原,因此,守住虎牢关就是守住秦军回师的命脉。

而从上党地区的南面出口——轵关陉和太行陉可以直接威胁虎牢关,如果虎牢关被攻破,东出的秦军就会腹背受敌,恐怕再也回不了关中了。

同理,赵国也想依托上党的地理优势削弱秦军凌厉的攻势,组建太岳山、沁河、丹河三道防线节节抗击,防止秦军直插太行山腹地,太行山后就是赵国首都邯郸,作为一国首都,没有战略缓冲区是很危险的。就像毛子非拦着二毛不让加入北约。如果任由秦国占据上党,即使赵国侥幸守住了太行山天险,只有一道防线的邯郸依旧岌岌可危。

面对这种情况,赵孝成王也存在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抉择。

其实他的决策也是对的,因为山东五国“割地资秦”几百年都没能满足秦国,就算献出上党也无法让秦国止步。面对秦国东进的战略态势,赵孝成王眼下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既然无法阻挡秦国东进,那就厉兵秣马直面战争到来。从这个角度讲,赵孝成王也是一位敢于直面现实的勇士。

二、为什么是长平

长平之战并不像二战中的很多会战一样,双方在某一个地点聚集之后大打出手,而是赵军被秦军引诱、追逐、围困之后,赵军被迫突围,双方在长平附近展开一场突围与反突围的激战。

所以,长平之战是一场双方有生力量的消耗战。

那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长平?

还是因为交通原因。

秦此前已先占领以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为中心的河东,后攻下以野王(今河南沁阳)为中心的韩之南阳。在与赵的角逐中,无论先进攻上党,抑或最终直指邯郸,不外有两条山间战略孔道可走,即取乌岭(今翼城沁水界)、空仓岭(今沁水高平界)一线的西路;或者取羊肠坂(今晋城南碗子城一带)、天井关(今晋城南)一线的南路;无论走哪条路,长平都是战略捷径。这就是说,只要廉颇有一支劲旅锐卒固守长平不失,秦军则不能蹑足上党,更不得接近邯郸。

所以,必须守住长平!

赵军一开始就采取了防守的态势。既然是防守,就应该避免主动出击,依托城垒坚守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主动出击,那趁秦军远道而来,立足未稳之际,集中力量一击而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也可以,就怕屡败屡战,士气低落之后再大规模出击。

廉颇采取的就是这种战略:只要守住长平防线,让秦军无法威胁邯郸,这样秦国就算全部拿下了上党郡也毫无威胁,赵军的战略目的就达到了。

三、廉颇的布防图

廉颇率军从邯郸出发,经过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进入太行山,沿浊漳河河谷抵达壶口关,然后一路沿太行山西麓抵达长平北部的重要关口——故关。

大家记住这个路线,以后有大用。

廉颇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名将,他在太行山以西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设置了三道严密的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赵国在上党地区控制的最西部——空仓岭。

空仓岭又叫乏马岭,马到这儿都累得走动道,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看,南北向的空仓岭横亘在晋城市的中间,几乎将整个晋城市分为东西两半,秦军若想进攻邯郸,这里是最近的路线,空仓岭是其必经之路。

岭上有原村河、马村顺山势向东流去,两河于平原相会,最终注入一条大河——丹河。

廉颇在原村、马村两河北岸各筑起一座城池,称为二鄣城,与空仓岭成犄角之势。一旦空仓岭形势危急,二鄣城可沿河谷登山救援。

二河交汇之处是光狼城,廉颇将其设为粮草供给之所,负责给二鄣城和空仓岭转运补给物资,必要时可做转移坚守之地。

光狼城背后是第二道防线——丹河防线,这里也是廉颇设置的双方交战主阵地。

丹水发源于空仓岭最北的长平关附近,之后从西北一路逶迤向东南,形成丹河。与丹河上游相对的东部,小东仓河自东北向西南汇入,交汇之处的泫氏城,是丹河防线的核心点。

丹河与小东仓河之间的分水岭是韩王山,其余脉是上党北部的一个制高点,廉颇在此处可以俯瞰整个战线布防交战情况。

小东仓河东南面是大东仓河,两河中间是大粮山,顾名思义,廉颇的粮草物资悉数贮藏于此。大粮山下就是泫氏城,这里粮草水源都很便利。

丹水防线与空仓岭防线一样,有前哨的丹水天堑,有泫氏主城居中镇守,也有大粮山一线作为粮草物资基地稳定军心。廉颇将其指挥部也设立在大粮山上,方便瞭望整个战局变化。

与大粮山走势垂直的一大段山岭,是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

百里石长城一线的山脉现在已经成为晋城市和长治市的界山,历史上,因其岭上筑有石头长城防御工事,长达百里,故名。

石长城西起丹水源头的长平关,一路向东南延伸到距离故关不远的马鞍壑,长城南部山势陡峭,难以攀登,北部相对平坦,易于行走。守住这条防线就守住了赵军去往邯郸的道路,万一战事不利,赵军可以凭借易守难攻的百里石长城一线居高临下阻挡秦军,然后迅速通过故关东去。可以说,这里也是廉颇为40余万赵军留的最后生门。

四、两军对垒

秦军对上党的进攻,大概率是走水路进军。

从都城咸阳出发,顺渭河东下,然后,溯黄河北上进入汾河,再沿浍河东去到达新田。在这里下船沿浍河河谷往东北方向进发,经过浍河上游支流田家河与翟家桥河之间的黄父,越过乌领关(太岳山余脉,沁水与浍河分水岭),取道沁水支流梅河河床,经过马邑城、故端氏城(今沁水东北郑庄乡河头村自然村西),到达沁河西岸。

秦军虽然是进攻,但毕竟是远道而来,风尘仆仆,为以防万一,也要建立自己的防守线——沁河防线。

秦军沁河防线以端氏城为核心,南到沁河东岸的武安、屯城,北到龙渠河与沁河交汇处的王离城(王壁),这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秦军主将王龁将大营设立在这里。进可沿沁河南下攻打空仓岭,退可沿龙渠河西去寻求援军。

从双方的列阵形势看,廉颇不愧是当世名将,其排兵布阵即使是放在现在也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三道防线环环相扣,防线内部又有小防线层层互相支援,前哨、纵深、后援井井有条。

一个简单的空仓岭防线,廉颇就将其打造成了纵深防御系统:前哨空仓岭负责总防守;二鄣城负责支援,而且其防线与空仓岭防线垂直,大大提高其互相支援的能力;还有一个光狼城居中指挥,总览全局。

丹水防线中,丹水是总防御阵地,泫氏城居中镇守,背后大粮山作为后勤基地与丹水垂直,既能有效支援救急又能保证粮草供给。

在这两条防线背后,百里石长城作为最后的防线可谓九死一生,但即使如此,廉颇还为此保留了几十万大军最后的生门——故关。关键时刻,能为赵国保住几十万有生力量,即使撤回邯郸打“巷战”也比全部在长平被包饺子要好得多。

放在整个防线之中来看,空仓岭防线的一岭三城还只能算是前哨,在其背后,仍然有一个主阵地——丹河,一个总后勤——大粮山,外加一个总退路——石长城,环环相扣,生死相依。

与赵军的严密防线相比,秦军仅仅依托沁河建立防线,就薄弱了很多。从后来白起对战事的规划来看,廉颇如果在秦军立足未稳之际发动猛攻,秦军恐怕很难取胜。

但是,善于防守的廉颇终究是没有冒险主动出击!

而是准备完毕的秦军率发动了攻击:沿沁河、固县河、玉溪河进军,攻打空仓岭。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这很可能是秦军的试探性进攻,目的在于刺探赵军虚实。不料,赵军实力不行,惨败(四月, ……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心里有底的王龁开始大规模进攻,空仓岭以及二鄣城都被秦军占领(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威胁赵军粮草基地光狼城。

秦军虽然攻破了空仓岭防线,但是,自己却也无力防守:背靠空仓岭,万一赵军从空仓岭南北方向包抄过来,秦军将处于险境。因此,秦军拿下防线之后很快后撤回到沁河防线,待机而动。

秦军回撤,赵军再次占据空仓岭,并在岭上修筑城墙工事。

七月,王龁攻袭空仓岭城墙,占领空仓岭全线(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廉颇见秦军锐不可当,当机立断,全军后撤到丹水以东,据河坚守(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王龁也移师丹河以西,双方隔河对峙。

至此,这场上党争夺战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双方进入漫长的僵持阶段。

此战,秦军虽然攻势凌厉,攻占赵军重要前哨,但是,赵军及时止损,并未伤筋动骨!

不仅如此,赵军依托丹河防守严密,后方大粮山和韩王山作为区域制高点,可俯瞰丹河两岸,敌我动静,如指囊中;秦军处于一种黑夜行路,进退不得的状态。而这种僵持的状态,最能挫伤一支军队的士气,这是防守一方乐见其成的。这个时候,就看谁能耗得起,忍得住。

其实,秦赵双方都耗不起,也都忍不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泛舟赏菊 沪上今昔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行书上海二日游诗二首(书法) 陆深(明代) 上海博物馆藏 【藏...
原创 他... 1963年,杜平从沈阳军区副政委升任南京军区政委,并排在了第七位。当时南京军区设有七位政委,这让人不...
原创 朱... 1955年初,拟定的授衔名单提交给朱德审阅。细心的朱德在中将名单中发现少了一个人,经过一番询问才得知...
原创 正... 提到三国名将,99%的人会脱口而出:关羽、张飞!但今天我要告诉你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翻开正史《三国志...
原创 亚... 目前与我国没有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一共有13个,其中12个与台湾保持所谓的外交关系,另外1个是不丹...
原创 他... 1954年,郭林祥担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委时,接到了一个重要的调职通知。他需要在军政委和四川军区副...
原创 三...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国联合废除了晋国的晋静公,并将晋国最后一部分土地瓜分。晋静公被迫迁往普通...
原创 赵...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国君之一,他主导了赵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胡服骑射,使得原本较弱...
郑浩胜:「宝安」地名的千年变迁 很多人知道,宝安县是深圳市的前身,而宝安,也是深圳这块土地最古老的名字。但是,在1913年前的一些诗...
原创 周... 周瑜与诸葛亮,经常被拿来对比,尤其是那句“既生瑜,何生亮”,似乎表明了诸葛亮在三国中的至高地位。然而...
原创 如... 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有着漫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习和仰慕。...
原创 陈... 在中国历史上,一将功成万骨枯是一个真实写照,许多朝代的建立,都是以无数功臣的牺牲为代价的。皇帝们为了...
原创 “... 他是日本帝国最后的“陆军大酱”,也是“玉碎战术”的代表人物。自杀式战机、自杀式鱼雷、自杀式导弹等各种...
原创 毛... 一位农民出身的教师,如何培养出一支能够横扫千军的将领团队?从井冈山到抗美援朝,毛泽东的军事智慧在这些...
原创 宋... 赵匡胤统一天下后,为了确保后代能够秉承正确的治国理政方针,他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三条祖训。碑文中明确告...
原创 中...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只有四位人物可以真正被称为“天命之子”,他们的崛起可谓传奇。与通常的世袭贵族或天...
原创 地...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地府是亡灵最终的归宿之地,是一个拥有严格秩序和独特审判体系的地方。在这个体系...
原创 卫... 卫瓘之所以在三国时期能够轻松干掉三大名将,并不是因为他有过人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背后有强大的支持,特别...
原创 项... 天下大势,有合必分,有分必合。 即便六国被灭,大秦建立,统一天下看似繁荣昌盛,但秦帝国最终因推行...
原创 从...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清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按理说,它应该代表着腐朽与衰落的象征。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