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特命宫廷画师阎立本绘制二十四位功勋卓著的大臣画像,悬挂于长安城内的凌烟阁中。这些画像不仅栩栩如生地记录了功臣们的容貌,更按照功绩大小进行了严格排序,史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重要历史文物。
位居功臣之首的是长孙无忌,这位既是太宗妻兄长又担任心腹谋士的重臣。紧随其后的是战功赫赫的河间王李孝恭,他与太宗同属陇西李氏宗族。前六位功臣多为运筹帷幄的文治之才,直到第七位才出现一位纯粹的武将——尉迟敬德。这位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之所以能跻身前十,关键在于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关键作用。当时正是他率部控制了皇宫内廷,为李世民夺取帝位扫清了障碍。
令人玩味的是,位列末席的秦琼(秦叔宝)同样以武将身份入选。在尉迟敬德与秦琼之间,文臣武将交错排列。有趣的是,这两位功勋最终都成为民间信仰中的门神。尉迟敬德排名靠前尚可理解,但排名垫底的秦琼为何也能获此殊荣?《西游记》中记载,唐太宗晚年常被噩梦困扰,秦琼主动请缨守夜驱邪。虽然这个传说颇具神话色彩,但背后定有更深层的历史缘由。
要探究其中奥秘,需先了解门神的渊源。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载,最早的门神是神荼、郁垒两位镇守鬼门的神将。古人选择门神的首要标准就是勇猛过人。尉迟敬德确实堪称唐初第一猛将,《旧唐书》详细记载了他手持马槊的英姿。最著名的战例当属他随李世民狩猎时遭遇王世充数万大军,不仅单挑击败猛将单雄信,更率少量骑兵生擒六千敌骑。此外,他三夺齐王李元吉马槊的事迹,以及玄武门之变中控制高祖李渊的关键作用,都证明其武勇足以胜任门神之职。
相比之下,秦琼在《隋唐演义》等小说中多以智将形象出现。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在比试击碎巨石时,秦琼两次成功而尉迟恭需三次;在《说唐演义全传》的较量中,秦琼硬接尉迟恭三招后,尉迟恭却不敢接其第三招。这些文学描写虽非信史,却折射出民间对秦琼武艺的认可。
真实历史中的秦琼同样勇冠三军。公元614年随张须陀征讨卢明月时,他率先登城立下先登奇功;617年投奔李密后,他统帅的八千骠骑被誉为可当百万;619年归顺李唐时,李世民素闻其勇,厚加礼遇;次年因击败尉迟敬德立功,获封上柱国。李世民组建的黑甲军中,秦琼是主要将领之一,被赞为百战标奇。时人评价他勇悍绝伦、以寡敌众、万人中取上将首级等,足见其武艺不在尉迟敬德之下。
秦琼未能深度参与玄武门之变而屈居末位,实因多年征战留下的伤病。《旧唐书》记载他前后二百余阵,屡中重疮,晚年长期卧病。李世民很可能考虑过让秦琼参与政变,但其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正因如此,当需要选择与尉迟敬德并列的门神时,这位曾正面击败过尉迟敬德、武勇与之比肩的猛将自然成为不二人选。民间传说虽经艺术加工,但必有其历史根源,秦琼能成为门神正是对其非凡武勇的最佳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