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子汉的担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或以文才治理天下,或以武艺保卫国家。为了广泛选拔天下英才,隋朝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举制度,其中表现最为优异者将被皇帝钦点为状元。这一制度自公元605年隋炀帝创立,直至1905年清朝光绪帝废除,延续了整整1300年之久,成为无数寒门学子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跃迁的重要通道。
根据现代历史学者的研究统计,自武则天时期设立武举考试以来,到清末废除武举制度为止,正史明确记载的武状元约有300人。在这众多武状元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平定安史之乱、以武状元身份官至宰相的郭子仪。而张三甲则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而备受关注——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为延续千年的武举制度画上了句点。
1876年,张三甲出生于开州户部寨一个贫寒的农家。虽然家境清贫,但张家却有着尚武的传统。当时正值晚清内忧外患之际,列强环伺,国势日蹙,这促使许多有志青年都立志习武报国。张三甲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身体素质,他勤学苦练,很快就超越了同村所有习武的少年。到他十五岁时,即便是成年壮汉也难以与之匹敌。
1892年,张三甲的父亲见儿子天赋异禀又勤勉好学,便将他送到著名武师杨国昌门下深造。杨师傅一见张三甲便惊为天人,立即收其为入室弟子。在杨府学艺期间,张三甲废寝忘食地钻研武艺,技艺精湛到连师父都自叹弗如。他能够轻松挥舞重达150斤的大刀,动作行云流水,举重若轻。每当张三甲演练刀法时,杨师傅都会由衷赞叹:我门下弟子众多,但像三甲这样的奇才实属罕见。
为备战武举考试,张三甲又潜心研习骑射之术。经过一年的刻苦训练,他已然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绝技。1897年,21岁的张三甲学成出师,带着师门和家族的期望参加乡试并顺利中举,随后赴京参加会试。然而在会试现场,衣着寒酸的张三甲与锦衣华服的世家子弟形成鲜明对比,又因无钱打点考官而遭到众人嘲笑,甚至被冠以穷猴子的侮辱性绰号。
会试前夕,恭亲王奕忻巡视考场时,一眼就注意到气宇轩昂的张三甲,当即与同僚打赌此人必能高中。事实证明亲王慧眼如炬:在正式考试中,张三甲将180斤重的大刀舞得虎虎生风,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似蛟龙出海;在骑射比试中更是技压群雄。光绪帝龙颜大悦,亲自钦点张三甲为武状元。
张三甲高中状元的喜讯传回家乡后,整个开州为之沸腾。当地知府亲自登门道贺,并赠送状元及第的金匾。荣归故里时,张三甲家被前来道贺的乡亲围得水泄不通。就连当时已名震武林的霍元甲也慕名前来切磋,然而任凭霍元甲连踢三脚,张三甲都稳如泰山,纹丝不动,令霍元甲不禁感叹后生可畏。
然而天妒英才,就在张三甲准备赴京担任御前侍卫前夕,突然染上重病,短短半月便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1902年,在他去世三年后,清廷鉴于现代战争已进入热兵器时代,传统武艺难堪大用,最终下诏废除武举制度。就这样,张三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状元,他的传奇人生也为延续千年的武举历史写下了最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