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正值高考季,全国考场内笔尖沙沙作响。莘莘学子们十二年的勤奋苦读,都将在短短几天内接受检验。作为当今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科举——那个延续千年的八股取士制度。
在科举史上,从隋朝开创到1907年废止,涌现过无数才子。其中状元郎们名垂青史,而秀才群体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的传奇人生。科举制度曾是寒门学子入仕的唯一途径,直到清末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试图用策论取代八股文,却遭慈禧太后阻挠。但历史车轮不可阻挡,1907年科举制终被废除。表面看是断了读书人的仕途,实则开启了新式教育选拔人才的新纪元。
1906年8月,上海青年苏局仙在24岁时连过县试、府试、道试三关,成功考取秀才功名。虽不及状元显赫,但在当时已是了不起的成就。时局动荡中,秀才身份让他成为受人敬重的知识分子。科举废止后,苏局仙选择投身教育事业,在周浦公学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教书生涯。
苏老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的诗文与书法。他一生创作万余首诗作,有《蓼莪居诗存》等诗集传世。这个数量堪比酷爱写诗的乾隆皇帝——这位帝王88年人生中留下四万八千余首诗。可惜在特殊年代,苏老有上万首诗稿被焚毁,毕生心血化为灰烬。
书法领域,苏局仙与孙墨佛并称北孙南苏。1979年,98岁高龄的他以行书《兰亭序》斩获书法比赛冠军。如此高龄仍能笔走龙蛇,足见其过人之处。获奖后,三十余家海内外机构争相聘其为顾问,作品被各大博物馆珍藏。
在急功近利的当下,苏老的经历尤为可贵。他110年的人生跨越五个历史时期,其长寿秘诀在于生命在于运动的坚持。临终前一个月,他仍每日挥毫,笔力丝毫不减。正是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让他在期颐之年仍能精进书艺。苏局仙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成就,来自日积月累的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