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莫斯科之行与抗美援朝决策始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50年10月8日,就在彭德怀赶赴沈阳调兵遣将的同一天,周恩来总理也乘专机飞往莫斯科,向斯大林兑现此前中苏两国关于抗美援朝的军事协作承诺。
与周总理同行的还有原定挂帅出征却因病未能成行的林彪。此时的林彪身体状况极差,不仅畏光、惧风,连稍大的声响都会引发剧烈头痛,整夜难眠。此行的另一目的,便是为他寻求苏联的医疗援助。
事实上,林彪本是最适合指挥抗美援朝战役的人选。首先,他熟悉四野的部队,而首批入朝的正是四野的精锐;其次,他在辽沈、平津等战役中展现的军事才能堪称军神;再者,他长期在严寒地区作战,对朝鲜人民军也较为了解,协同作战更具优势。然而,命运弄人,最终这一重任落在了彭德怀肩上。
紧急求援
周总理此行的核心任务,是向斯大林表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心——中国人不惧美帝国主义的威胁,将以顽强的意志迎战这场看似毫无胜算的战争。同时,他希望苏联能提供军事援助,并派遣空军协防中国东北及沿海城市,以弥补新中国防空力量的不足。
然而,斯大林并未在莫斯科等候。他正在黑海沿岸的克里米亚休养,周总理不得不转道前往。当两人会面时,斯大林的第一句话就让周总理心头一震:苏联空军无法配合中国地面作战,我们不能出兵。
这无疑是一记重击。当初力主中国出兵的正是斯大林,如今却临阵变卦。面对美军绝对的制空优势,志愿军将付出何等惨烈的代价?
朝鲜向中苏求援时,苏联曾承诺提供武器和空军支援,中国则负责地面部队。如今,25万志愿军已在鸭绿江畔整装待发,斯大林却突然退缩。
面对斯大林的冷漠,深谙外交之道的周总理迅速压下震惊,冷静回应:我们中央内部对是否出兵本就存在分歧,好不容易才统一意见。现在只希望苏联能提供空军掩护和武器支援,这要求并不过分!
然而,经历过大清洗和集体农庄运动的斯大林已显老态,眼袋浮肿,神情疲惫。他最终松口,同意提供飞机、大炮等装备,但空军支援仍需等待两个月,并冷淡表示:如果你们不愿出兵,就让朝鲜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吧。
斯大林的算计
显然,苏联不愿直接与美国对抗,而是想先观望中美交战的结果,再决定下一步行动。这种态度无疑将中国置于险境。
周总理明白谈判已无转圜余地,便返回莫斯科,并于10月11日晚将情况紧急汇报给中央和毛主席。
中南海的震怒
10月11日深夜,中南海丰泽园内传来一阵拍桌声,茶杯震得叮当作响。
毛主席身着驼色毛衣,当着朱德、任弼时的面,指着周总理的电报怒不可遏:我们的战士也是血肉之躯!没有空军掩护,他们要在轰炸中付出多少牺牲?苏联连几百名飞行员都不肯派,那我们也不出兵!叫彭德怀回来!
一向沉稳的朱德劝道:主席,冷静!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
曾在共产国际工作过的任弼时深知斯大林的性格,只能无奈叹息。
毛主席点燃一支烟,深吸一口后沉声道:百年积弱,我们必须自强!总有一天,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不再受制于人!
紧急调整
10月12日,毛主席急电彭德怀和高岗暂停行动,速回北京商议。彭德怀已从朝鲜代表朴一禹处得知,美军正快速北进,朝鲜危在旦夕。
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尽管斯大林变卦,但毛主席坚定表示:朝鲜不能见死不救!最终,会议决定按原计划出兵,并电告周总理: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斯大林得知中国仍决定出兵后大为震惊,但再次变卦,仅同意派空军驻防中国境内,拒绝进入朝鲜作战。周总理怒斥苏联代表:刚谈妥的事怎能反悔?中国已下定决心,绝不退缩!
最终决策
10月18日,周总理返京汇报,政治局最终拍板: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
1950年10月19日晚,在彭德怀的率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隐蔽渡江,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就此打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