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统治日渐衰弱的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蒙古林丹汗与女真努尔哈赤同时崭露头角,成为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当时,以蒙古铁骑闻名草原的势力,成为了新兴八旗军最强劲的对手。要知道,在双方此前的交锋中,蒙古人曾取得过压倒性胜利。那么,这支以女真为主力的军队,究竟是如何后来居上,最终战胜了强大的蒙古铁骑呢?
八旗军取胜的关键,在于他们巧妙地运用了以蒙制蒙的策略。皇太极在征讨林丹汗时,就特意带上了内喀尔喀五部的降兵。这些蒙古部落曾与八旗军兵戎相见,结果惨遭败绩。当他们被迫离开故土流亡时,又遭到林丹汗的穷追猛打。更令他们愤慨的是,林丹汗不仅想吞并他们的部众,还当众羞辱其首领卓里克图,大谈弱肉强食的道理。
就在此时,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适时出现。由于努尔哈赤生前曾迎娶内喀尔喀五部中扎鲁特部两位贝勒的女儿,双方早有姻亲之谊。相比之下,虽然林丹汗与内喀尔喀同宗同源,但他改信红教的行为,在这些传统蒙古部众眼中无异于离经叛道。权衡利弊后,内喀尔喀五部最终选择归顺皇太极,并成为八旗军征讨林丹汗的先锋。
这一成功经验被清军不断沿用。在多铎远征漠北时,除了两万八旗精锐,还特意调集了一万归附的蒙古骑兵。康熙帝在对抗卫拉特蒙古时,虽然私下抱怨喀尔喀蒙古战力不济,却依然厚待其贵族,甚至将蒙古王子策凌招为额驸。正是这位蒙古驸马,在额尔德尼昭寺之战中力挽狂澜,为清军取得了关键性胜利。
到了乾隆时期,这一策略运用得更加纯熟。在平定准噶尔汗国的战役中,清军特意以归降的卫拉特蒙古人为先锋。据记载,进攻伊犁的清军中,卫拉特降兵就达九千之众,占到了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这些熟悉当地地形的蒙古骑兵,在格登山决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阿玉锡为首的降将,更是带领二十余名亲兵直捣达瓦齐大营,完成了斩首行动。
与历代中原王朝不同,清军成功解决了找不到敌人这个困扰汉人军队数百年的难题。他们不仅善用蒙古人打击蒙古人,后来在对付汉地反抗势力时,也熟练运用了类似的以汉制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