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崛起,蒋介石集团溃败,撤退至台湾,由此开启了两岸历史上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来,解放军本可趁胜追击,像解放海南岛那样一举解放台湾,但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却派第七舰队干涉解放大业,迫使解放台湾的计划暂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勇往直前,战胜了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引起美国的不满,于是将目光投向了台湾,试图借此来制衡新中国。1954年,美国与蒋介石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声称如台湾遭受攻击,美国将同盟国身份出兵协防台湾。为了更名正言顺地出兵,美国竭力游说蒋介石,试图制造出南北朝鲜一样的局面。尽管蒋介石是反动的,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坚决反对独立,给美国在国际舆论上带来一定的困扰。对于蒋介石的坚持,大陆也给予高度赞赏。
面对台湾问题,毛主席提出了新的设想,即开展第三次国共合作,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抵制外国干涉。1956年,毛主席考虑到台湾的利益,提出了“一纲四目”的新主张,堪称“一国两制”的雏形。毛主席还写了一封亲笔信给蒋介石,表扬他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呼吁两岸放下前嫌,共同为中华民族福祉而努力,开启第三次国共合作。毛主席还郑重邀请蒋介石回大陆参观考察,并表示愿意通过谈判解决一切细节问题,给予宝岛足够的优惠照顾,总结为“一纲四目”。这其中,“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包括:第一,台湾除外交外必须统一于中央,其他军政大权、人事安排归蒋中正;第二,中央政府负担台湾军政经济建设一切费用;第三,台湾社会改革可以缓慢进行,条件成熟时尊重蒋中正的意见进行协商决定;第四,双方互不派遣特务,共同维护团结。这一设想与后来的“一国两制”密切相关。 毛主席写好信后,选择了章士钊作为信使,因为他在两岸都享有崇高威望。章士钊虽已年过七旬,但得知任务后毫不犹豫,毅然肩负起这个重任。由于两岸不能直通,章士钊先去香港,再转台湾。然而,他在香港突发重病,无法履行使命,只好委托香港时报社长许孝炎代替,完成这个使命。蒋介石得知后,同意许孝炎前往台湾,并亲自接见了他。许孝炎在台湾时,并未透露毛主席的亲笔信,直到见到蒋介石后才展示。蒋介石看到毛主席豪放的字迹,深感毛主席的诚意,但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他需要时间深思。于是,蒋介石只是简单地对许孝炎说:“辛苦你了。”许孝炎回到香港后,写了一份详细报告,呈交给毛主席。 1957年初,蒋介石再次召见许孝炎,并让他向北京传达准备派宋宜山详谈的消息。得到北京方面的同意后,宋宜山抵达北京,得到周总理的亲自接见。他再次提出了两岸和平统一的四项具体条件:第一,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第二,台湾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第三,台湾政权仍归蒋中正领导,中共不介入,而国共可共同领导;第四,美国军队撤离台湾海峡。随后,两岸多次沟通,通过曹聚仁等中间人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毛主席提出的“一纲四目”,虽然未解决台湾问题,但为后来香港、澳门回归提供了重要思路,孕育了“一国两制”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