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晚年时,发现太子刘奭性格过于仁慈软弱,且与儒生交往甚密。这与刘询表面推崇儒家、实际推行法家的治国方略截然不同。刘奭经常对父亲严刑峻法的施政方式表示不满,这让汉宣帝忧心忡忡,担心儿子继位后会过度依赖儒生而误国。他曾经预言将来祸乱我汉家天下的,必是太子,并一度产生废黜太子的念头。但为何最终没有付诸行动呢?
这要从刘奭的身世说起。他是汉宣帝与发妻许平君所生的嫡长子。当年刘询流落民间时,机缘巧合下与许平君结为夫妻。后来在权臣霍光的拥立下,刘询登上帝位,许平君也顺理成章成为皇后。可惜好景不长,霍光的妻子霍显为了让自己女儿霍成君当上皇后,竟狠心毒杀了许平君。每当看到刘奭,重情重义的汉宣帝就会想起亡妻。或许是因为对许平君的愧疚之情,让他始终不忍心废掉这个儿子。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刘奭的儿子刘骜深得祖父宠爱。汉宣帝亲自为这个皇孙取名骜,寓意千里马,寄托着对未来的殷切期望。为了确保皇位能顺利传到自己疼爱的皇孙手中,刘询最终保留了刘奭的太子之位。可惜历史证明,刘骜不仅没能成为中兴之主,反而成了著名的昏君,这恐怕是汉宣帝始料未及的。
刘奭继位为汉元帝后,果然重用儒生治国。但这一政策并未使汉朝更加强盛,反而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汉宣帝苦心经营的昭宣中兴盛世由盛转衰,西汉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可以说,正是由于汉宣帝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间接导致了西汉的衰亡。
作为一代明君,汉宣帝刘询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堪称完美,开创了西汉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上,却因为个人情感因素做出了不够理智的决定。不过正如古语所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便是再英明的君主也难免会有失误。这段历史启示我们,在重大决策时,理性与情感往往需要艰难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