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从一开始就是战略误判,他们根本不该踏上这片土地。这场战争的爆发,与两个关键人物密不可分。
首先要说到慈禧太后。这位晚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在甲午战争前夕竟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操办六十大寿庆典。当北洋水师的将士们用着劣质炮弹与日军交战时,这支曾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最终在黄海海战中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让日本获得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更让这个长期臣服于中原王朝的岛国尝到了战胜强邻的甜头。
尝到甜头的日本开始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中国东北。当时主政东北的东北王张作霖,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始终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关东军最终在1928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用30包炸药将张作霖的专列炸得粉碎。其子张学良继任后,却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轻易沦陷。日军兵不血刃拿下东北,既获得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基地,又为日后全面侵华埋下了伏笔。
抗战初期,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淞沪会战中,一个整编师往往三天就打光;南京保卫战里,守城的十五万大军仅抵抗了十二天。但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李宗仁指挥部队用血肉之躯硬生生歼敌两万余人。与此同时,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就的《论持久战》为抗战指明了方向——用空间换时间,以持久消耗拖垮敌人。
随着战局发展,日军陷入了可怕的占领区泥潭。为了控制广袤的沦陷区,他们不得不将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于驻防。更讽刺的是,大量伪军暗中倒戈,成为抗日武装的情报站。而在南方,完成整训的百万国军逐渐稳住阵脚;在敌后,八路军开辟的根据地如星火燎原。当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时,这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已显疲态——其钢产量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石油储备更是相差百倍。
1945年8月,随着两颗原子弹的蘑菇云在广岛、长崎升起,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终于化为泡影。但历史告诉我们,即便没有美国的参战,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抗下,侵略者的失败也早已注定——就像陷入沼泽的野兽,挣扎得越凶,沉没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