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文字狱大家就会想到清朝,其实宋朝也有文字狱
迪丽瓦拉
2024-11-21 08:55:30
0

原标题:一提文字狱大家就会想到清朝,其实宋朝也有文字狱

说起古代的文字狱这可不是中国独有的,朝鲜和日本也曾有类似记载。中国古代的文字狱,最早的应该算是汉宣帝时,杨恽(司马迁的外孙)在给友人写信(《报孙会宗书》)时讽刺皇帝,被以大逆不道罪判处腰斩。当然要说最严酷和残暴的那肯定是清朝了,然而像宋朝这样古代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也有文字狱,而且是发生在一代大文豪苏轼身上。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的时候就文采出众。21岁时赴京赶考,一路过关斩将,经过举人考试,到了礼部组织的考试(类似于现在的高考)。考试是写一篇议论文,题目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意思是论述古代帝王在奖惩赏罚时是本着宽大为怀的态度的。

这写议论文是苏轼的强项,他三下五除二就写完交卷了。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觉得这篇文章写的非常不错,和几个副考官一商量,认为这应该得第一名啊!当欧阳修准备将这篇文章评为第一时,突然意识到这么优秀的文章不会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吧,如果给了个第一,那就有走后门的嫌疑了,为了自己和曾巩的名誉,欧阳修就大笔一挥给判了个第二名。

欧阳修本以为这件事他处理的很恰当,他那知道这和曾巩根本就没关系。苏轼呢,因为文章写得太好了,就得了个进士及第第二名。但是这并不影响苏轼光芒的闪耀,人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在苏轼这儿一点都没错。当欧阳修最后知道那篇文章是苏轼写的后,就不住的夸赞苏轼,还说他可以隐退了,文坛领袖这个称号以后就是苏轼的了。这个评价对于一个21岁的年轻人来说是相当的高了,要知道欧阳修当时是翰林学士、文坛领袖,相当的有影响力的。

苏轼考完后,准备和弟弟苏辙在京城大展宏图。结果此时他们的母亲去世了,他就和弟弟回家奔丧守孝去了。

守孝期满回京后,苏轼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制科考试。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所不同的是这个制科考试必须要有朝中大臣推荐,层层筛选难度相当的大,是皇帝专门选拔特殊人才而设。在整个宋朝,北宋和南宋加起来300多年,制科考试总共举行了22次,选取人才41人,而同时期进士考试选拔人才有4万多人,可见这个制科考试是相当的有难度。

苏轼考完后,当时的宋仁宗没有欧阳修那么多想法,认为苏轼考得不错,直接就给了个最高等级第三等(宋朝时第一、第二是虚设,从未有人得过)。而且这是北宋开国100年以来第一个第三等,算是“百年第一”吧!

这次苏轼以优异的成绩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就是协助凤翔府知府(市长)处理公务。这一年苏轼26岁,初来乍到、年轻气盛,和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凤翔府知府陈公弼不对付。陈公弼是一个不苟言笑,为人正直的清瘦老头,平时对工作,对下属要求都很严格。而苏轼是一个性格豪迈,为人正派,不溜须拍马,直言不讳的人。苏轼因为文采出众,考试考得好,大家为了表示尊重就称他为“苏贤良”。陈公弼觉得苏轼年少有为,性格直爽,锋芒毕露,仕途又一帆风顺,如果不知道收敛,以后肯定要栽跟头的,所以就时不时敲打一下苏轼。

在凤翔三年任期到了后,苏轼回到了中央。此时的京城开封已经和三年前不一样了。现任皇帝是二十多岁的宋神宗,为了改变北宋一直积贫积弱的状况,达到国富民强,他任用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王安石为宰相进行变法。

北宋自开国以来,宋太祖赵匡胤总结唐朝灭亡的教训,采取重文抑武的策略,文人地位很高,待遇也很高。比如一名宰相一个月的俸禄是50万纹银,可以买12万斤上等的大米,这待遇可是相当的好了。除了对任用文人的投资,北宋每年还要给邻国辽和西夏进贡几十万两白银和几十万匹绢帛,来换取边境的安定。宋神宗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压力,毅然决然地要实行变法。

变法在推行过程当中,支持变法的新党和反对变法的旧党是水火不容,斗的如火如荼。苏轼也不自觉地被卷入进来,因为很多旧党人物都是他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而且苏轼对于实行变法的手法也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实行变法不能如狂风暴雨般,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来。对于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他还是支持的。他不知道这实行变法你不雷厉风行,那是很难执行下去的。

在新党和旧党天天争论不休的情况下,苏轼觉得与其在京城面对这些无谓的争斗,倒不如去地方实实在在干些实事,于是苏轼向宋神宗请求到地方任职。宋神宗其实很欣赏苏轼这个人,无奈不为自己变法所用,就将苏轼调往杭州任通判(副市长)。在地方8年时间,苏轼先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府,徐州任知府。43岁时,苏轼又被调往湖州(今浙江省北部)任知府。然而,一场针对他的灭顶之灾正在悄悄酝酿当中。

苏轼不在京城的这8年,京城的政治格局也不一样了。旧党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就是小时候砸缸那位),在与新党的斗争当中心灰意冷,辞官回家编写《资治通鉴》去了。执行变法的宰相王安石两次被罢免,也回老家了。现在宋神宗任命新党的王珪为宰相,继续实行变法。

新党在执行变法时还是会遇到很多阻力,为了贯彻执行变法,树立新党形象,王珪他们急需要树立一个反面典型,杀鸡儆猴,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这个人选应该怎么选,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觉得苏轼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苏轼现在是旧党的领军人物,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又很大,而且苏轼有回到中央的趋势。对于他们来讲这太危险了,所以就选择他。只要把苏轼搞倒,新党的声望不但会提高,他们也会安全许多。

具体怎么做呢?御史台的御史们研究了一下,决定从苏轼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开始找问题。这封信叫《湖州谢上表》,是苏轼到湖州后按照惯例给宋神宗写的一封感谢信。监察御史何正臣硬是从这封信里研究出苏轼反对变法、讥讽朝政、污蔑皇上的意思来。这火都引到宋神宗的身上来了,那问题就大了,宋神宗就命令御史台好好查查。

苏轼被押解进京后直接关进了御史台的大牢,御史中丞李定早就等机会除掉苏轼了。宋神宗让他查苏轼,这可给了他机会了。李定卯足精神,把苏轼所有的诗文和往来书信仔仔细细的研究了四个月,总结出了苏轼四大该杀罪状呈报给了宋神宗。这下看来苏轼必死无疑了。

当朝很多人开始为苏轼求情,弟弟苏辙愿以自己的官职换取苏轼的平安。这当中起最大作用的竟然是他的对手,新党领袖王安石。而且实际上和苏轼平常关系很好的那些旧党人物,在苏轼入狱期间,很少有给苏轼求情的,反而是那些新党的改革派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可见还是关键时刻见人心啊!

在所有人共同努力下,加上宋朝开国时,宋太祖定下铁律,除非叛逆谋反,决不能杀士大夫。苏轼经历了103天的牢狱生活后,在险些被杀的情况下,终于被释放了。宋神宗将苏轼贬到黄州(现湖北黄岗)任团练副使(相当于武装部副部长),但是没有实权,还得受人监督。

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当时御史台常有乌鸦栖息,所以也称乌台),也算是有名的文字狱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匈... 2012年4月,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接待中国访问团时提到,匈牙利和中国有一个有趣的共同点,那就是两国都...
原创 此... 清朝末期,列强纷纷入侵,国家危在旦夕。清政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百姓疾苦,生死未卜。社会动荡,灾难不...
原创 北...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句话非常恰当地描述了毛主席的伟大一生。他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对世界...
原创 八...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在此时被重新整编为八路军,分成三个主力师,每个师下设四个主力团,合...
原创 为... 网友们常说,项羽虽是英雄,却未能得到天下,而刘邦这个小人却最终得了天下,真是天理不公。然而,项羽为何...
原创 刘... 一提到三国时期的名将杀手,许多人立刻会想到马忠,因为关羽和黄忠都是死在了马忠的手上。但其实,三国中真...
原创 长... 1948年9月,辽沈战役爆发时,长春已经被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围困了将近半年。驻守在长春的国民党东北剿总...
原创 日...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宣布投降,全国人民顿时欢欣鼓舞,喜悦的情感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然而,...
别错过!《三国:谋定天下》社交... 朋友们,在众多SLG游戏中,能把社交和竞技完美结合,还注重智慧较量的并不多。但《三国:谋定天下》做到...
原创 越... 纵观历史,我们常常看到某些历史人物与特定的时代紧密相连,就像越王勾践与春秋战国的关系一样。虽然勾践的...
原创 李... 前言 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在他退位时留下了14个字,这段话看似简单,却隐藏了深刻的预言。更令人惊讶...
原创 国... 戴笠是中国近代史中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做了许多不为人称道的事情,但他在国民党兴衰的历史中...
原创 赵... 张闾琳站在祖父张作霖的墓前时,周围的人并未认出他是谁。他的声音充满情感,嘶哑而急促,尽管言辞略显不准...
原创 难... 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大致可分为三界——神、妖、人。每一界都有一位掌管者。在这些界限中,...
原创 唐... 最近有一个问题在网络上热议,直到现在它的热度才稍微有所下降,所以小编才鼓起勇气,来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
原创 隋... 隋炀帝,这位皇帝一直以来都被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他几乎没有受到过正面的赞扬,反而成...
原创 西... 在三国时期,蜀汉在公元263年就已经被司马昭灭掉了,但直到17年后的公元280年,西晋才最终消灭东吴...
原创 太... 前言 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与其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其...
原创 如... 历史的发展常常是必然的,很多人对这一点没有深刻理解,他们往往会把历史事件归结为某个个人的功劳,而忽视...
原创 守... 提到“首富”这个话题,我们常常会想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现代的中国企业家马云、王健林,当然还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