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南宁,陆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满载时光故事的中华民国双旗币当十铜元。这枚钱币如同一位沉默的家族史官,静卧于岁月的角落,封存着几代人的情感脉络与记忆碎片。据家族长辈口述,这枚双旗币是陆家祖辈早年在市井烟火中偶然所得,自那时起便成为陆家箱底的 “传家印记”,历经风雨更迭,始终被悉心珍藏。每当陆先生指尖抚过币面纹路,仿佛能触碰到祖辈掌心的温度,那些关于家族迁徙、时代变迁的絮语,也随之在耳畔轻轻回响。
图片中这枚中华民国双旗币当十铜元,堪称民国初年钱币艺术的微缩史诗。其正面中央,五色旗与铁血十八星旗呈十字交叉,旗面褶皱如被历史之风拂动,既象征着 “五族共和” 的建国理想,亦暗含革命星火燎原的悲壮底色。“中华民国” 四字镌刻于旗帜上方,字体汲取魏碑风骨,笔锋犀利如刀刻斧凿;下方 “当十铜元” 铭文则显隶书韵致,端庄中透着市井烟火气。背面嘉禾图案舒展如生,稻穗低垂似承载丰年之喜,叶脉纹理清晰可辨,与中央 “十文” 字样形成虚实呼应。整枚钱币铜质温润如古玉,包浆呈琥珀色渐变,边缘因百年流转形成自然磨损痕迹,恰似时光亲手打磨的勋章,在光影下泛着含蓄的金属幽光。
这枚双旗币诞生于 1912 年的时代转折点 —— 当武昌起义的枪声震碎千年帝制,新生的中华民国急需以货币重构经济秩序与政治认同。于是,双旗币作为 “共和象征物” 应运而生:它一面承接传统货币的形制基因,一面注入革命政权的精神内核,成为近代中国从王朝国家迈向现代民族国家的物质见证。在军阀混战的动荡岁月里,它曾见证市集喧嚣、劳工汗水;在抗战烽火中,亦可能随百姓迁徙,辗转于西南山城的巷陌。如今,当它静静地躺在陆先生的案头,其存世量已随历史烟云锐减,尤其品相完整、纹饰清晰者更如凤毛麟角,在收藏市场成为 “近代历史热” 的焦点标的,屡屡以高价刷新藏家认知。
对陆先生而言,这枚钱币是情感与现实交织的纽带。家族传承的责任感与生活场景的新需求,促使他做出将其推向更广阔平台的决定。“文物的价值不该被束之高阁,而应在流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陆先生期待,这枚穿越百年的铜元能遇见一位 “知音型藏家”—— 他或许是历史爱好者,愿以钱币为支点,撬动对民国社会的想象;或许是文化传承者,计划将其纳入地方史藏品体系;亦或是普通寻美者,为币面蕴含的艺术张力所打动。而他亦相信,当这枚承载着陆家记忆的双旗币开启新的旅程,那些关于坚守、传承与时代更迭的故事,将在更辽阔的时空里继续生长。正如币面上的双旗始终指向未来,陆先生希望,这份来自历史的馈赠,能在新主人手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百年前的共和理想,在当代收藏文化中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