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古人言:“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是什么意思?真的有道理吗
迪丽瓦拉
2025-09-14 08:02:12
0

从古至今,大小灾难层出不穷,其中瘟疫作为一种极为猖獗的灾难,曾经肆虐一时。无论是小规模的流行病,还是大规模的疫情,它们最终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平息,似乎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之一,大家也已习以为常。然而,瘟疫的破坏性却一直存在,不容忽视,人们对它的恐惧从未消失,幸好,这些灾难往往不会持续太久,瘟疫的狂潮有时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退去。

关于瘟疫的影响,有一句民间流传已久的俗语:“大疫不过三,过三必有殃。”这句话是如何解释的呢?它真的像所说的那样有道理吗?

在古代,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大规模的灾难,都令人生畏,尤其是瘟疫,其带来的恐慌与痛苦尤为深重。当灾难发生时,人类几乎无力抵抗,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灾难尽早结束。尤其是瘟疫,其可怕之处在于它来得悄无声息,蔓延的速度极快,造成的死亡人数往往惨重。古代医疗技术有限,无法像现代一样精准有效地控制疫情,通常只能通过隔绝传播源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

即便是采取最有效的隔离手段,也只能将一部分人的生命牺牲,以此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机会。这种方式虽然残酷,但在当时却是唯一能够应对瘟疫的手段。因此,尽管古代的瘟疫是极为可怕的灾难,但人们依然会根据经验总结出一些规律,比如“大疫不过三”。

简单地理解这句话,可以认为一场大规模的瘟疫,其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年,而“三”在古代还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有时代表几年,暗示着瘟疫是有时限的,不会无休止地蔓延下去。

瘟疫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它既可能通过空气传播,也可能通过人体接触传播,甚至通过携带毒性的昆虫叮咬传播。在《说文解字》中,“疫”被解释为“民皆疾也”,即指一种广泛传染的疾病,古人认为这种瘟疫与昆虫密切相关,认为是因为被有毒的虫子叮咬而引发的。

“大疫”指的正是那些极为严重的瘟疫,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就详细描述了这种情况:“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这意味着大规模的瘟疫导致了许多家庭遭受感染甚至死亡,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恐惧之中,家家户户都生活在无尽的哀痛与悲伤中。

瘟疫爆发时几乎无人能逃脱。在没有疫苗的古代,瘟疫往往会周期性地爆发,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成千上万的生命被它带走。在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季春纪》中曾提到,瘟疫会出现在特定的季节,尤其是在季春和夏季交替之时,民众多会因疾病而苦不堪言。这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瘟疫的认识,知道它的爆发与自然环境和气候有密切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看,瘟疫的爆发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不同的朝代虽然对瘟疫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地都极为警惕这种灾难。因为一旦瘟疫蔓延开来,便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如果瘟疫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得到控制,也许灾难的痛苦就能稍微减轻一些。然而,若瘟疫长时间无法遏制,那很可能会迎来更为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第二波灾难。

历史上,瘟疫与自然灾害往往是相互关联的。在一些历史记载中,瘟疫的爆发时间往往与水灾、旱灾等灾害紧密相连,造成的破坏不容小觑,甚至使得大地生灵涂炭。唐朝的《吊道殣文》中就提到,“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这描述了灾难的沉痛与无情,幸存者没有食物,死者没有棺材,悲伤与痛苦无以言表。

在大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显得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如果自然灾害的发生引发了瘟疫的蔓延,那么这种灾难将更加迅猛,病毒更容易侵入人类体内。在没有现代医学技术的古代,人类几乎无法有效抵抗瘟疫。瘟疫肆虐时,往往无法做到防范,反而让病毒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迅速传播。

古代人们只能通过控制水源、严格隔离感染者等手段来应对瘟疫的蔓延,直到疫苗的出现才使得人们在瘟疫面前有了一线生机。

“过三必有殃”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指的是如果瘟疫在几年的时间里无法得到控制,那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灾难。瘟疫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人口的减少,它还会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深远影响。为了控制瘟疫,政府不得不动员大量军力、资源去管理疫区,这往往导致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而民众则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

经济的萎缩使得贫困家庭更加困苦,如果家中有人感染瘟疫,那几乎意味着全家丧命。瘟疫的蔓延往往是灾难的导火索,它慢慢地吞噬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终对整个国家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在古代,人们将“迅速遏制瘟疫”视为最重要的防范措施之一,因为一旦瘟疫失控,它不仅会夺走无数生命,还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社会灾难。在古代,交通不便,消息传递也极为缓慢,如果瘟疫爆发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社区,封锁该地区以阻止瘟疫蔓延是唯一有效的办法。虽然这种方式对于没有感染的居民来说极为残酷,但在当时的情形下,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减少瘟疫的蔓延。

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人们的流动性也远远超过了古代。然而,这也意味着现代社会更容易受到全球性疫情的威胁。尽管今天的医学技术远超古代,但大规模传染病的控制依然充满挑战,除非能够研发出真正有效的疫苗。

尽管古人对瘟疫的认识和智慧值得我们尊重,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结构、环境与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人的经验仍有其价值,但我们面对的现实已大不相同。在当今社会,尽管我们对瘟疫依然感到恐惧,经济也可能因此受到冲击,但人类的应对能力已经有了大幅提升。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确保后代的生存,并尽力避免让悲剧再次重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麦... 日本作为一个地理上相邻的亚洲国家,虽然不喜其邻近的各国,却对远在十万八千里之外的美国情有独钟,这种亲...
原创 1... 1953年秋季,北京西城区一条幽深的胡同里,环卫工人刘振东正沉浸在深深的震惊之中。妻子傅玉芳在临终前...
原创 清...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明确的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清朝悠久的历史长河...
原创 太... 汉朝的霍去病将军年轻时便立下赫赫战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尤其是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成功收复了河西走...
原创 奇... 呼和浩特市,作为中国的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里保...
原创 凌... 阅读本文之前,若能点击“关注”,您不仅能方便与我讨论与分享,也能在日后获得更多不同的参与感和互动,感...
原创 李...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每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要求民众遵守法律、道德与伦理,特别是三纲...
原创 女... 当今,全球范围内的女性平权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尽管各国因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女性在各...
原创 古... 头条创作挑战赛:司马懿如何打赢襄平之战? 在深入探讨司马懿如何赢得襄平之战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他...
原创 古... 相公,是古代社会对男性的称呼之一,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妻子对丈夫的亲切称呼;二是对读书人的尊称。根据...
穿越80年烽火硝烟!“2025...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6月12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
己巳江南省造光绪元宝每元当制钱... 在浩瀚的中国钱币收藏领域,己巳江南省造光绪元宝每元当制钱十文以其独特的身世、精美的设计和一定的稀缺性...
原创 加... 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一块被遗忘在欧洲心脏的飞地,鲜少被人提及。它位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面朝波罗的海,...
国家图书馆组织2025年革命文... 6月10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整理项目专家评审会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
原创 李... 《——【·前言·】——》 李世民临终前的那句话,听起来像半开玩笑,可分量超过帝王御赐金印:这个人太厉...
原创 这...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起兵凤翔 李从珂) 李从珂起兵造反...
中华帝国袁世凯飞龙币:特殊时代... # 中华帝国袁世凯飞龙币:特殊时代的铸币印记 在民国货币收藏领域,中华帝国袁世凯飞龙币(以下简称“飞...
原创 汉... #汉朝最传奇的杀猪汉,靠妹妹当上大将军,因一件蠢事开启三国乱世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
4月15日:公历第105天,达... 4月15日的历史长卷波澜壮阔,这一天不仅目睹了杰出人物的诞生,而且记载了震惊全球的灾难,还有推动人类...
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 赵构,宋朝皇帝,死后庙号:宋高宗。是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的弟弟。著名的逃跑大师、窝里斗技艺独家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