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参战老兵,见证汪斌被俘,汪斌被俘后大声喊:“向我开枪!”
迪丽瓦拉
2025-09-14 09:32:52
0

说到中国近现代的战争历史,许多人都会想到那些激烈、震撼的瞬间。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真实存在的老兵——汪斌。他不仅亲眼见证了战火的残酷,还经历了作为战俘的屈辱。尤其是那句“向我开枪!”的呼喊,既是他铁血的血性呐喊,也让人看到战争中人性最深处的挣扎以及一名军人那份坚强不屈的脊梁。

汪斌出生在1957年1月,山东省邹城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邹城紧邻孔孟之乡,文化氛围浓厚,但汪斌家却并非书香门第。家里依靠耕种为生,父母是朴实的农民,兄弟姐妹很多,日子过得异常拮据。小时候的汪斌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娇气,反而非常能吃苦,性格倔强,做事麻利。村里长辈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抗战的故事,那些为国捐躯、英勇抗敌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年轻的汪斌,让他从小就萌发了参军的梦想。

1976年冬天,19岁的汪斌趁着国家征兵的机会,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穿上了军装,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他被分配到昆明军区,驻守云南边境,成为了一名步兵。那时中越关系紧张,昆明军区肩负着守卫西南的重任,任务异常艰巨。刚入伍时,汪斌瘦弱得像根竹竿,但他吃苦耐劳,每天清晨天未亮就起床跑步,拿着步枪练习射击,摔倒了也从不气馁,立刻爬起来继续训练。班长看在眼里,十分欣赏他的韧劲,常常夸他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不久,汪斌在新兵中脱颖而出。

1979年,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汪斌随部队迎战。那是他第一次真正进入战场,亲身感受战火的洗礼。所在连队接到了一项艰巨任务——突袭越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汪斌丝毫没有退缩,勇敢地和连长一起压制敌人的火力,带领战士们突击,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那一仗,他们所在的1营2连表现出色,被评为“英雄营”,汪斌也因此获得了表彰。战友们都说他不仅勇敢,而且十分仗义,总是把自己带来的干粮分享给大家,从不藏私。

战斗结束后,汪斌凭借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118团1营2连的副指导员。那年他才22岁,却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军官了。副指导员不仅要负责战士们的训练,还要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汪斌做得非常用心。他严谨但不失亲和力,平时严肃但不摆架子,战士们都非常信任他。

1983年,汪斌26岁,刚刚结婚。他的妻子是一位温柔的乡村女子,他们是在一次集会上相识的,婚礼简单而温馨。12月,昆明军区接到任务,要收复被越军占领的云南麻栗坡老山地区。118团成为主攻部队,汪斌所在的2连也参与其中。出发前,妻子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帮他收拾行李,叮嘱他小心。他拍着胸脯保证:“打完这场仗,我一定会回来的。”

老山地区山高路险,丛林密布,海拔高达1400多米,地形极为复杂,给进攻方带来了巨大挑战。汪斌带着连队,不分昼夜地进行地形侦察,练习爬山、夜行,熟悉越军的阵地。汪斌心里非常清楚,这场战斗不仅关乎收复失地,更是给祖国争口气。部队驻扎在麻栗坡一个临时营地,条件非常简陋,帐篷里弥漫着泥土的味道。每天早上,他都会站起来鼓舞士气,用朴实的话语激励大家:“咱们背后是祖国,不能让敌人再向我们逼近一步!”简单的话语却让每个人的热血沸腾。

1984年4月28日,老山战役正式拉开帷幕。凌晨,14军炮兵首先对越军阵地进行了34分钟的猛烈轰击,山谷间回荡着震耳欲聋的炮声。清晨6点10分,118团1营开始执行敌后穿插任务,目标是拿下76号和1072号高地,切断越军的退路。这项任务危险重重,要求部队快速穿越敌人的火力网。汪斌与连长王仕田、指导员高少林几乎推敲了几遍作战计划。

然而,战场上没有完美的计划。军长临时决定改变路线,部队从山脚的树林改为走山坡上的密林,地形更为艰难,且暴露在越军的炮火下。越军显然预料到我军的动向,提前布置好了重炮阵地。刚刚上坡,105毫米榴弹炮便对我军展开猛烈攻击,山坡上的树木被炸成了碎片,弹片四散飞溅。战士们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下,伤亡惨重。

在这危急时刻,汪斌挺身而出,接过了指挥权。他迅速指挥剩余的战士们向营指挥所靠拢。在转移途中,汪斌注意到有几名重伤员掉队,他毫不犹豫地顶着炮火冲过去,将一名断腿的战士背到安全地方,再回来救其他伤员。虽然烟雾弥漫,导致他喘不过气来,但他依然强忍着困难,坚强地把战友送交后勤支援。回到指挥所时,汪斌看到伤员高少林,毫不犹豫地接过了指挥旗,带领残余的战士继续前行。

当他们发现副连长丛明的尸体时,汪斌请求营长同意带回去。营长点头后,他带领司务长韩金才和通讯员邵文忠前往48号高地。途中,突然遭遇越军小队的袭击,枪声四起。韩金才中弹倒地,邵文忠也被击中头部。汪斌受伤不止,左腿中弹,鲜血直流。他掷出两枚手榴弹,炸倒了敌人,却因伤重无法再前进。就在越军即将扑上来时,他们用枪托击打汪斌的头部和背部,汪斌瞬间昏厥过去。

等他醒来时,已是天黑。汪斌被绑在一棵树上,越军将他拖下山。腿上的伤口还在流血,头痛得几乎要裂开。他看到远处2连6班班长花国顺举枪瞄准自己,汪斌拼尽全力喊:“向我开枪!快杀了我!别让我被俘!”尽管花国顺手指颤抖,但最终没有开枪。汪斌就这样成为老山战役中唯一被俘的军官。

在越南的战俘营里,汪斌度过了长达六年的艰难岁月。牢房简陋、潮湿,食物简陋,审讯时越军严刑逼供,汪斌始终没有吐露半句。在这漫长的煎熬中,他曾两次绝食自杀,均被强行灌食救回。1990年1月19日,汪斌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他脚踏在祖国的土地上,眼眶湿润,内心激动不已。然而,在欢庆的背后,有人却称他为“叛徒”,这犹如一把刀刺进他心里。幸运的是,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犹太人有三处可供建国,为何偏偏... 众说周知,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实现自犹太复国,并且经历五次中东战争巩固了国家的安全稳定。当时候犹...
原创 商... 商朝在中国历史上,迁都的次数堪称频繁。根据史书记载,商朝的迁都活动达到了13次,其中商汤之前,商族便...
闽非经贸 “双向奔赴”!第四届... 第四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自6月12日开幕以来,“福建馆”喜迎广大非洲来宾,现场客商云集,洽谈氛围火...
原创 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最著名的诗作《落地后赋菊...
从器物到记忆 华人策展人探索文... 作者 刘洋 “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在不同时期和文化语境下有不同的诠释角度。21世纪的博物馆应该去寻找和当...
原创 侦... 1947年7月,延安保卫战正处于激烈阶段。一天傍晚,旅部侦察参谋刘振忠急匆匆地找到了班长郝贵生,安排...
原创 党... 历史开讲 在他20岁那年,柯庆施远赴莫斯科,得到了列宁同志的亲自接见,成为了我党历史上唯一一位亲眼...
原创 大... 在元末农民战争后期,群雄割据,势力争斗异常激烈,社会动荡不断,最后局势由在这场战争中崛起的朱元璋集团...
原创 公... 历史开讲 在公元前的时期,罗马公民在殖民城市的人口占比大约是多少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
原创 四... “各位施主,贫僧已经是出家之人,怎会再犯当年之过,何必大动干戈抓捕贫僧?” 在一座破旧的寺庙中,...
原创 同... 乾隆时期,官场上流传着一种说法:“汉人地方官最高为布按”。但如今看来,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准确。事实上,...
原创 唐... 公元618年,唐朝的建立宣告了一个新纪元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一段崭新的历史。唐朝历经了21位皇...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0!河南省... 记者6月14日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国家文物局近日完成新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10家单位列入国家...
原创 唐... 大唐建中四年,似乎被某种诅咒所笼罩,接连发生了几起奇异的兵变事件。首先,泾原军因厌恶长官提供的糟糕伙...
原创 吕... 吕不韦的悲剧结局:看完秦始皇仅30字的信后自尽,尸体被盗,葬礼成灾 公元前235年,吕不韦选择了一杯...
原创 周... 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声称周恩来总理主动伸出手与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握...
从关中平原到原州险阻,看唐代萧... 萧关道从长安出发至凉州,经过了山脉环绕的关中平原、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翻越了高峻险峭的六盘山脉,其所...
从兽角到角状鬃,看西晋镇墓兽形... 汉晋独角型镇墓兽作为明器化的丧葬用品,其形象塑造会受到制作工匠、丧家要求等各方面影响,因此同种类型的...
原创 埃... 改写后的文章: --- 文 | 史说百家 编辑 | 史说百家 对于一个从未踏足过埃及的人来...
原创 周... 周朝的乡遂制度作为一种早期的地方自治制度,展现了鲜明的制度特色及实践意义。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