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蜀汉掌权长达十一年,这期间他六次北伐祁山,几乎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多人疑问,为什么蜀汉的复兴始终未能成功?其实,这和诸葛亮的一些决策失误密切相关。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诸葛亮一方面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导致间接害死了一位重要将领;另一方面,他又误杀了一名忠诚的将领,最终造成了蜀汉军队人才的匮乏。发生了什么事呢?
诸葛亮一直对人有自己的独到看法,但有时判断并不准确。以魏延为例,诸葛亮早在荆州时就认为魏延有“反骨”,因此一直压制他。然而魏延的军事才能不可小觑,他是继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后,唯一能够挑起蜀汉军事重担的将领。诸葛亮的打压使魏延郁闷,也使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军事支柱。
与此同时,诸葛亮却偏爱长史杨仪和蒋琬。蒋琬一直在刘禅身边处理政务,杨仪则是诸葛亮的亲信,随他南征北战。杨仪的忠诚性有问题,他原是曹操麾下的基层官员,因自己出将入相的梦想,最终背叛了曹操,投奔了关羽。而关羽死后,杨仪又投向了刘备,最后成为刘备的重要助手。
刘备虽然提拔了杨仪,但他并未给杨仪掌握军权。这是因为,虽然杨仪有政治头脑,但他处理军队中的情谊和团队关系却远远不如当时的其他武将。他不善于与同袍打成一片,缺乏同甘共苦的精神,这使得他在军中并不受欢迎。
然而,诸葛亮死后,杨仪却从中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诸葛亮虽然察觉杨仪性格中的急躁和偏激,却没有及时制止。这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五丈原时,诸葛亮给了杨仪和魏延两人军事指令,谁知道两人会爆发冲突。杨仪未经魏延同意,就擅自带兵撤退,魏延误以为杨仪有不轨之心,愤怒追赶。两人互相指责,最终彼此上书告状,称对方图谋叛乱。
最终,杨仪获得了朝廷的支持,魏延则被孤立,丧命于政治斗争。杨仪回到成都后,自以为功成名就,甚至一度嚷嚷着,若早知如此,他会在诸葛亮去世后投靠曹魏。听到这些话,刘禅勃然大怒,削去杨仪官职,将其贬为庶人。杨仪不但没有悔改,反而上书诋毁朝廷,最终被捉拿并自杀。由此可见,杨仪不仅没有为蜀国出力,反而制造了内乱,造成了一位重要将领的丧命。
如果诸葛亮在当时能够果断处理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早些剿除杨仪,也许魏延不会死,蜀汉后期的军事力量也不会出现断层。
在杨仪崛起之前,另一个备受诸葛亮信任的将领是马谡。刘备去世前,曾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宜重用。但马谡的军事才华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南蛮征伐中,他曾为蜀军提出过许多关键战略,并大获成功。若没有马谡的“攻心为上”的计策,蜀汉未必能够轻松解决南蛮之乱。
然而,诸葛亮却将马谡任命为街亭的主将。马谡尽管在战略规划上有独到之处,却缺乏实际指挥的经验,他将军队驻扎在山上,偏离了原本的作战计划。魏军很快就发现了蜀军的漏洞,并切断了水源,最终导致蜀军的惨败。马谡失误后被诸葛亮严惩,最终被斩首。
有人认为,马谡的死并非完全冤枉。尽管如此,在当时蜀汉的情况来看,马谡和魏延这类中坚力量的缺失,对蜀汉来说是极其致命的。蜀汉国土狭小,人口稀少,人才培养成本极高。诸葛亮亲自培养的这些人才,马谡、魏延等正值壮年的将领,正是蜀汉的核心力量。
然而,在他们相继去世后,尽管蒋琬和费祎也曾为蜀汉贡献过,但他们的文官能力远不及马谡、魏延的军事才能,导致蜀汉的继任者无人能挑大梁。最终,姜维勉力支撑,但蜀汉的局面依然逐渐走向衰退。
诸葛亮的用人失误,是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蜀汉晚期人才短缺的困境,也让我们看到了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