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若论智谋,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周瑜以及曹魏的司马懿堪称顶尖。只是周瑜英年早逝,未能与诸葛亮长期争锋;司马懿虽与诸葛亮缠斗多年,却始终处于下风。直到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这场智谋对决才画上句号。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蜀汉的中流砥柱,他一旦去世,蜀汉政权立刻陷入危机。照理说,司马懿此时若发兵,几乎没有阻碍,极有可能灭掉蜀汉。然而,事实却令人疑惑——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并没有趁势出击,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并非司马懿不想打,而是曹魏内部的君主态度成了关键因素。
一、曹叡的制衡心理
在曹叡执政期间,司马懿其实早已看准机会。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群龙无首,后主刘禅又无力独当一面,正是魏国出兵的黄金时机。然而曹叡却亲自下诏,严令禁止司马懿出征。其背后原因在于,司马懿权势过大,几乎盖过了君主的风头。曹叡与司马懿之间缺乏情分,加之心存忌惮,自然不会让他再建大功。若司马懿真能灭掉蜀汉,威望必定高涨,这对曹叡来说无疑是巨大威胁。
此外,魏蜀之间长期征战,国力消耗巨大。曹叡也有养精蓄锐的打算,以免让东吴趁机坐收渔利。于是,诸葛亮死后,他不仅不让司马懿出征,还把他召回京城防守。
二、辽东之乱打乱节奏
三年后,魏国恢复元气,准备再次扩张。但偏偏辽东的公孙渊起兵叛乱,司马懿只得带兵北上平叛。虽然叛乱很快被镇压,但不久曹叡就因旧疾去世,局势再度生变。
三、曹芳继位与权力斗争
曹叡死后,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曹叡生前担心司马懿权势过大,便设下平衡之策,让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结果,两人矛盾激化,展开权力斗争。曹爽仗着手握皇权,逐渐嚣张,甚至分割司马懿的权力。司马懿表面退让,称病在家,实则暗中等待时机。
果然,曹爽因骄横失德而失去人心。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将曹爽党羽一网打尽。至此,他才真正掌控了魏国大权。但此时的司马懿,精力几乎全被朝廷内部事务牵制,自然无暇顾及蜀汉。
四、年事已高,顾力巩固权位
等到司马懿完全掌权时,他已是古稀之年。对他而言,首要任务是稳固自身地位,而不是贸然发动大规模战争。况且曹爽当年壮年时期,倾全国之力都未能拿下蜀汉,司马懿心知肚明,自己即便出兵,也未必能讨到便宜。
综上所述,司马懿之所以在诸葛亮死后没有进攻蜀汉,并非他缺乏雄心,而是受到君主猜忌、内部叛乱、权力斗争以及自身年迈多重因素的限制。到头来,他选择把重心放在巩固权力上,而不是冒险攻打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