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三月,翰林学士司马光心事重重,满脸愁容。
自从熙宁二年推行新法以来,他一直坐立不安。上个月,他接连写了三封信给王安石,表面上是规劝,实际上却是公开挑战。同时,他还在皇帝面前上奏,严厉指责王安石“首倡邪术,欲生乱阶”,并明确表示自己和王安石就像冰炭水火,绝不可能相容。
然而,神宗皇帝对王安石的信任依旧,新法也越推越广。更令司马光气愤的是,王安石竟然向皇帝讲所谓“三不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皇帝对他言听计从,几乎是照单全收。
司马光心里直打冷战:如果连祖宗之法都守不住,宋朝岂不是要毁在他们手里?他暗暗下定决心:必须全力阻止新法推行,和王安石斗到底!幸好,他并非孤军奋战,背后还有两宫太后、亲王、皇亲以及文彦博等大臣支持。他心中自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我就不信斗不过王安石!”想到这儿,他的精神振奋了不少。
这时,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临近。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翰林院草拟了一些考题,司马光随意翻阅,突然灵机一动:未来的栋梁之才就在这些考生中产生,为什么不借考题来考验他们的政治立场?于是,他设计了一道题,引用儒家经典,要求批驳王安石“三不足”的谬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借机打击王安石,还能看清哪些考生与自己立场一致,可谓一箭双雕。
司马光将试题亲自送到神宗皇帝面前。但神宗看后却皱起了眉头:王安石的“三不足”并没有什么不妥,值得大肆批判吗?
神宗即位后,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势,早有改革之志。他曾让司马光治理财政,可司马光很快就推辞说问题太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神宗又向富弼咨询对辽作战的事宜,富弼劝他要“布德行惠”,二十年不谈战争。甚至当神宗有意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时,太皇太后曹氏也直言反对:“要是能轻易收复,太祖、太宗早就收复了,何必等到今天?”
种种掣肘让雄心勃勃的神宗一度意志消沉。直到遇到锐意改革的王安石,两人才惺惺相惜,推动了变法。虽然新法推行以来受到许多保守派攻击,甚至有人把天灾民困的画作拿来污蔑新法,但神宗仍坚持支持王安石。
在神宗眼中,王安石是难得的实干人才。相反,司马光此刻送来这样一份明显带有政治倾向的考题,无异于公然挑衅。神宗心中愈发不悦,气愤之下,他干脆挥笔将这道试题划掉,换上了别的题目。
就这样,司马光企图借科举考试打击王安石的计划彻底落空。
这一段历史,正见证了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热情,以及司马光等保守派的激烈对抗。参考史料包括《神宗实录》《宋史·卷三百二十七》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古籍。